PC與PLC控制特性之比較
作者:TouchScreen時間:2012-05-18 來源:控制工程網
北京時間05月18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20世紀70年代,當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首次推出以后,它們就主導了過程和自動化市場。多年來,PLC一直在機械自動化控制的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不論是用于汽車行業的小型控制器,還是整個工廠運行的大規模控制器,PLC都是個中首選。選擇控制系統,是機械設計的初始階段最重要的決策之一。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hmi/news/front/201205/18-15526.html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由于處理器速度的提高及范圍的擴寬,以及此類元件成本的降低,PC成功地打入了過程和自動化市場。PC應用不斷地增加,并且還在加速發展,這兩種技術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十年前,確定控制器的類型很容易,但如今卻不是這樣了。
比之開關盒及繼電器面板,PLC是一種更精簡、靈活、可靠的選擇。在工廠中,它專門承擔一些特殊任務,取代開關及繼電器面板電路的位置,而其語言及結構模塊則環繞在安裝位置四周。此外,在高水平電磁干擾、污染和振動的挑戰性環境中,它還具有耐用性及穩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PLC逐漸升級并具備了運動控制、先進的比例-積分-微分(PID)過程控制、集成安全等性能,并同時吸收了一些PC功能,如web服務器及網絡工具。
另一方面,PC則在機械領域里擔任著更高級別的角色。它主要應用于復雜運算、監控、測量、工廠網絡以及對PLC的用戶界面。它通常設在環境能得到充分控制的地點,因為它不像PLC那樣,能在惡劣的工廠條件下穩定運行。
除了自身的核心能力外,歷經發展的PC,最終也將PLC的功能收歸囊中。同時,它也成為了更可靠的控制器,能在惡劣環境中運行,使這一優勢不再是PLC的專利。在對PC及PLC技術的控制架構的分析中表明,技術間的進一步融合將確鑿無疑。在加入PCI卡、硬件驅動器及軟件之后,PC就可以像PLC一樣工作。再加入實時內核,PC即可支持更多的關鍵任務及控制算法。而另一方面,內嵌PC的PLC,只需要配置鍵盤和鼠標即可開始工作。
既然如此,在應用中,如何決定選擇PLC還是PC結構?為了使選擇過程更加簡單,首要步驟是,分析比較二者特性中的不同。其中,有7項主要的特性需要考慮:操作性、魯棒性、適用性、硬件集成、防護、安全、編程。
在分析系統操作時,重點放在系統如何運行及如何處理指令和任務這兩個方面。標準PLC嵌入了一個具有專用處理器的實時操作系統(RTOS),可確保控制系統的高可靠性。另外,由于PLC專用于自動控制及過程,無須運行其它工具,因此無需殺毒程序或系統更新。
具有實時內核或實時操作系統的PC,可達到與PLC控制相同的可靠性。在具有使用早期家用或辦公用PC的經驗后,用戶可能比較擔心PC的鎖定問題(所謂的“藍屏”)。其實,若操作系統軟件未能正確處理優先級,鎖定在任何操作系統上都可能發生,也包括PLC在內。對于工業應用,PC的操作軟件專用于自動控制,因而發生鎖定的概率很小。即便發生,實時內核也將不受影響地繼續運行。實時操作,意味著在特定時間內,任何操作都能確保得到有效的處理。同步運動及先進的PID控制需要高水平的實時確定性,而非關鍵監督式控制器的操作,例如錯誤信息監控,非關鍵控制指令或查詢的發送,則無需達到這樣高的水平。
魯棒性
控制器的魯棒性,是指其在各種環境下的耐久程度。標準的成品PLC不含有活動部件,因此能在惡劣環境中運行數百萬個周期。標準的PC則具有活動部件,例如風扇或硬盤驅動器,因此不太適合高振動水平的環境。
不過,工業PC(IPC)能提供一些選項,例如固態硬盤、非風扇冷卻及并柜安裝等。這些選項可使PC達到與PLC同等的耐用性,可承受最嚴酷的工業或環境條件。在此方面,PLC與PC已經融合,只是PC仍需額外的選項,才能與標準PLC相等同。
適用性
另一因素是適用性的簡易度及成本,這可用控制器使用期間的維修及更換開銷來衡量。對于PLC,運行時即可輕松更換外部設備。其緊湊的模塊化設計控制工程網版權所有,使得更換PLC亦十分方便。如此,則可減少機械的停機時間,節省成本。而PC也能通過熱插拔來實現方便的更換,但僅適用于USB或其它外圍設備。若PC具有更模塊化的設計,例如機架或面板安裝系統,更換時間也能與PLC相媲美。
若能對一個系統及其元件進行方便的更換,并備有一個長期有效的替代部件的資源庫,將會很有幫助。某些行業的“備份需求”策略,即要求保有這種長期有效性。不同于硬件及固件變化很快的PC,PLC要實現“備份需求”相對更為容易。試圖找到一個可供更換的PC部件(即便僅在一年或二年后),要比PLC難得多。
硬件集成
在選擇控制系統硬件時,一般都要用到外圍設備、存儲器及用戶界面。一個寬廣的選擇范圍,將是工程師們所喜聞樂見的。PLC和PC都能利用工業通信網絡來控制眾多的設備。這些知名的網絡包括SERCOS,PROFIBUS,DeviceNet和CANbus,還有它們的同行,一些基于以太網的網絡,如SERCOS III,Profinet,EtherNet/IP以及EtherCAT。
PLC和PC都能提供一組現場總線的選項,但PLC內置了很多選項,而PC以及一些IPCs則需要額外的存貯卡及驅動器,才能提供這些選項。除了典型的現場總線網絡外,PC還配備了一系列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界面,例如USB、FireWire、串行、無線以太網等等。
這樣,用戶便能對更多已有設備進行訪問,可處理一些PLC難以完成的任務,例如先進的高分辨率成像系統。這種系統能對圖像進行存貯、分析和比較,必要時還能進行存檔。由于PC具有相應的內存空間,而PLC的存貯空間小、處理能力有限,因而前者更適用于這樣的高級任務。
在一些應用中,用戶界面十分重要。PC具有內置的用戶界面,而PLC需要依靠開關、操作面板或工業PC。因此,即便PLC能通過現場總線與設備進行交互并執行復雜的操作,它仍需一臺PC來處理那些對內存有要求的任務,或者實現與其它系統設備的連接。
防護
防護主要涉及文件系統和應用程序的保護。它具有兩個方面:防止未經授權的外界訪問(如病毒攻擊,惡意軟件等)以及用戶訪問限制(如限制用戶權限,隱藏文件等)。
通常,PLC較少出現未經授權的外界訪問。由于PLC具有專用的操作系統,被已知病毒攻擊的實例很少發生。但這并不代表PLC對病毒免疫。多年來,PLC一直處于無病毒狀態,因此一旦有病毒出現,將缺乏一種標準手段來監測和消除病毒。PC相對易受病毒攻擊,但嚴格的安全措施能極大地減少潛在威脅,也可使用標準軟件來檢測和清除病毒。PLC和PC都提供了不同的用戶訪問級別,用以保證內容的安全,或在請求時呈現開放狀態。
安全及編程
根據操作環境的不同,安全可能成為用戶最為關注的問題。當人機交互具有潛在危險時,或在極為注重安全標準的機械驗收場合,安全是至關重要的。
不論是在機械自動化,還是指定通信頻道對設備運行進行嚴格監控,或是可選的冗余集成電路上,PLC都具有相當長的歷史。直到最近,在一些基于PC的平臺上,集成安全才得以應用。
設備功能性的優劣取決于所運行程序的質量。因此,編程環境及語言在優化機械性能方面至關重要。PLC與PC方案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代碼的執行方式。PLC采用基于掃描及事件驅動程序的混合執行,而PC軟件通常為事件驅動。由于系統首先需要在循環中完成優先級更高的任務,PLC程序的基于掃描執行所需的時間可能更長。執行方式不同,其編程原理也不同。用戶往往只慣于使用其中的一種。對于編程語言也是這樣:PLC采用的是IEC 61131-3所規定的編程語言(梯形圖,指令表等)或供應商專供語言。而基于PC的控制器可使用諸如C/C++/.NET這樣的編程語言。
成本商討
很多應用既可以采用PC也可以采用PLC,但對于某些應用,不同方案間的成本差異很大。PC與PLC結構之間的成本比較,主要在性能、擴展性、環境及發展工作等方面。
若控制系統必須實現苛刻的計算、處理復雜的網絡負載以及處理大量數據時,基于PC的方案可能更節省成本。PC的初始成本可能更高,但它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系統,且只有當性能需求增多時,才會逐漸增加成本。PLC初始價格較低,但若對高端性能有需求時,成本可能趕超PC(見圖1)。
擴展性是指控制系統增加外設、提高計算能力或添加數據存貯器的能力。當無需附加功能且擴展性較低時,PC成

圖1 性能與成本圖片來源:Bosch Rexroth 公司
本將高于PLC。但即便提升擴展性,PC成本也只有小幅的增加。對于這些因素不太重要的應用,由于PLC的優化特性,只需要較低的成本,但若增加更多設備(見圖2),成本將會陡增。標準PLC設計可承受工業廠房所設置的苛刻條件。

圖2 擴展性與成本
在嚴酷環境中運行標準PLC,所需成本比PC小得多。為使PC更為可靠,不得不增加組件,而這將使成本顯著增加(見圖3)。

圖3 運行環境與成本
軟件發展時間也可能極大地增加成本,但最初選擇控制系統時往往并不明顯。若是特定控制系統第一次得到應用,使用者可能要花大量時間來學習新產品,或聘請具備產品知識的第三方來幫助進行新系統的整合。很多人都熟悉IEC 61161-3的PLC編程語言;而大量的內置功能可直接整合并快速解決特定問題。因此,對于初級或中級用戶而言,PLC比基于Pc的控制器更為節省:發展時間(或成本)與用戶的等級及知識基礎成反比(見圖4)。

圖4 發展時間與應用等級圖片來源: Bosch Rexroth 公司

圖5 PC逐漸成為更為可靠的控制器,可在惡劣環境下運行。而在以前,這只有PLC才能做到。圖片來源: Bosch Rexroth公司。

圖6 在PLC和PC之間作選擇時,可先對這兩種技術的不同特性進行分析比較,這些特性包括操作、魯棒性、適用性、硬件集成、防護、安全、編程及成本等等。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