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材料國產化出現轉機
作者:Multitouch時間:2013-09-12 來源:電氣自動化技術網
北京時間09月12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液晶是既具液體的流動性,又有晶體的各向異性的一類有機化合物。正是有了液晶才有了液晶顯示器。因此,盡管液晶材料只占液晶面板總成本的大約3%,但它也是關鍵的、不可替代的材料。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3/0912/25051.html
在顯示器中使用的液晶材料通常都是混合物,一般由十幾種,乃至幾十種單體組成。液晶單體的生產過程往往需要幾十步合成步驟,對生產工藝的要求很高。由于顯示器件對液晶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因此液晶材料廠商要想生產出穩定的、性能優良的液晶產品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對提純的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這項技術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3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別是德國默克(Merck)、日本智索(Chisso)和大日本油墨(DIC)。TFT液晶市場由這3家公司壟斷,市場份額分別為50%、40%和6%。
中國液晶材料的生產由清華大學化學系與河北石家莊郊區共同投資的液晶材料廠完成,早在1987年4月就已經開始投產,歷時20多年,在大小十幾家材料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可以說,在黑白顯示器時期,液晶材料是所有原材料中國產化做得最好的一個,但是到了TFT-LCD時期,產業發展步履維艱、困難重重。這兩年,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推動材料國產化的政策指引下,TFT液晶材料的國產化開始出現轉機,這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我國現有不下十幾家液晶材料公司,按最終產品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混合液晶和單體液晶兩類。單體和中間體產品除滿足國內需求外,大量出口,這已成為該行業的一個特色。這對于單個企業而言無可厚非,但對整個行業發展卻未必有利。大量廉價的單體和中間體的出口無疑將增強國際大公司的市場競爭力,但也把污染留在了國內。
我國液晶材料產業的總體生產規模和技術實力與器件產業的發展不相稱,更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不小差距。目前,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生產混合液晶的企業生產規模本來就不大,力量又過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競爭力;企業長期處于過分競爭的環境中,生存壓力過大,企業缺少積累;科研投資不足,人才缺乏。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