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配套尋突破 亟待跨越三道坎
作者:Multitouch時間:2013-09-18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北京時間09月18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在主要關鍵配套材料方面,國內目前還沒有一種關鍵配套材料取得全面突破,并形成能夠提供量產產品的企業群體。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家會繼續扶持新型顯示產業。而我國液晶配套產業只有解決好核心技術、規模、發展環境問題,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3/0918/25231.html
日前,2013國際平板顯示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光學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理事長王東升在會上表示,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界應該跳出顯示產業找規律,既要把顯示產業放到技術替代的歷史大背景中思考,又要將其放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大生態中進行思考,要強化產業鏈合作。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表示,中國平板顯示產業近幾年快速、平穩發展,在全球的市占率到去年年底已經提高到10%以上,國產面板的本地化率已經超過30%。
配套材料市場需求巨大
今年上半年,京東方加大投資力度,在合肥、重慶的8.5代線陸續開工建設;深圳華星光電后續建設正在籌備中;三星蘇州、LGD廣州的8.5代線項目也將在近期投產。
如果從京東方在北京建5代線算起,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至今已有10年。10年間,我國幾乎從零開始,建起了一個規模宏大的TFT-LCD產業。現在我國已建和在建的生產線有21條,包括4條4.5代線、4條5代線、2條5.5代線、3條6代線和8條8.5線,總投資達2000億元,年生產能力達5000萬平方米,產品涵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臺式計算機、電視機等各類顯示終端的顯示屏,其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年產值達到數千億元。
如此巨大的投資必將極大地拉動產業鏈上游的巨大需求,帶動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濾光片、光學薄膜、觸摸屏、背光源等相關原材料、元器件及設備等上游產業的發展。據測算,2016年之后,我國TFT-LCD產業每年至少需要液晶材料250噸、1億平方米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1億平方米偏光片、5000萬平方米彩色濾光片、十幾億平方米光學薄膜、幾億背光源組件以及數以億計的驅動IC等,總價值接近千億元。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我國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產業準備好了嗎?“整體而言,我國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產業起步要晚一些,至今我們還沒能建成完整的上游配套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建立一個完整的上游配套工業體系要比建設幾條高世代器件生產線更艱巨、更復雜。我們現在還只是剛剛起步。”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高鴻錦說。
配套情況不容樂觀
“在主要關鍵配套材料方面,如玻璃基板、液晶材料、驅動IC、偏光片等,全球幾大供應商市場占有率非常高。國內目前還沒有一種關鍵配套材料取得全面突破,并形成能夠提供量產產品的企業群體。”彭紅兵說,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中電熊貓等幾個龍頭企業加起來,大概也只有國外一些知名面板企業規模的幾分之一。更核心的問題主要是配套,支撐產業能力不足,滯后于面板產業發展。
基板玻璃是構成液晶顯示器件的一個基本部件,雖然它只占液晶面板總成本的17%左右,但由于其特殊性,基板玻璃仍是平板顯示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之一。
TFT-LCD基板玻璃的生產比較復雜,生產技術長期被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電氣硝子等少數幾個公司壟斷,這幾家公司的銷量就占全球市場的95%以上。長期以來,我國基板玻璃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因此,打破壟斷格局,建立自己的基板玻璃工業刻不容緩。
我國基板玻璃的生產是從2007年12月彩虹集團TFT-LCD基板玻璃一期工程點火開始的。彩虹、東旭(含中光電)兩家公司為TFT-LCD基板玻璃的國產化開了個很好的頭,其不僅成功地生產出合格的G5、G6基板玻璃,而且開始批量供貨。現在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進一步提高質量、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從而使產品更具競爭力。
盡管液晶材料只占液晶面板總成本的大約3%,但它也是關鍵的、不可替代的材料。目前,國際上主要有3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別是德國默克及日本智索和日本DIC。TFT液晶市場由這3家公司壟斷,市場份額分別占比50%、40%和6%。
TFT-LCD時期,我國液晶材料產業發展步履維艱、困難重重。目前,我國液晶材料產業的總體生產規模和技術實力與器件產業的發展不相稱,更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不小的差距。
偏光片約占TFT-LCD面板成本的百分之十幾。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企業超過15家,生產線約有80多條,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大陸的偏光片生產一直很弱,偏光片供應長期主要依靠進口。如今,大陸建設了生產高檔偏光片的生產線,站到了一個新的起跑線上。如果能夠邁出從少量生產到大批量生產這關鍵的一步,其前景將十分光明。
作為LCD實現彩色顯示的關鍵零部件,彩色濾光膜占面板材料成本20%以上,其性能直接影響到液晶面板的色彩還原性、亮度和對比度。目前,國內TFT-LCD用彩色濾光膜的供求關系基本保持平衡。不過,我國目前生產彩色濾光膜的主要原材料仍然主要依靠進口,例如光刻膠,該產品的國產化進展緩慢。
三大問題制約配套產業發展
如今,我國液晶配套產業已經起步,但仍存三大問題制約其快速發展。只有解決好核心技術、規模、發展環境問題,中國配套產業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首先,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原材料、元器件和專用設備等本地配套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缺失。這些年,我國在平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濾色膜、光學膜等一系列材料的國產化過程中做得很辛苦,但幾乎都遇到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技術儲備不足,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不少企業長期以來未能從根本上擺脫專利困擾,只能在國際大企業的夾縫中求生存,造成國內許多新產品以低端為主,技術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和價格競爭力弱、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其次,企業規模過小,生存壓力過大,企業缺少積累。上游配套企業基本屬于中小企業,這兩年雖有上市公司涉入,但數量很少。這些企業一般歷史很短,企業規模小,技術與資產的沉淀不夠,與實力雄厚、歷史悠久的國際大企業競爭根本沒有優勢。而在國內眾多同行中,企業又往往為了生存過度競爭,競相殺價,最終兩敗俱傷,其結果是企業勉強維持簡單的再生產,缺少積累,更談不上長遠的技術研發的投入。
再次,發展環境不盡如人意。企業生存環境現在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能否在合理的、公平的環境中競爭,二是產業鏈上游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過去國際大公司不重視中國市場,對重要的原材料、關鍵技術往往采取限制、封鎖的辦法。現在,中國市場強大起來,那些國際原材料大公司紛紛要在中國建廠。這勢必給剛剛起步的國內企業造成壓力。此外,我國企業發展歷程較短,缺乏足夠的市場融資能力,無法在研發和產業化上大量投入,資金短缺成為國內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家會繼續扶持新型顯示產業。”彭紅兵透露,在政策方面,政府會更多地靈活運用一些財稅的手段,比如關稅調整。為了支持國內面板產業的發展,去年我國面板的進口關稅已由原來優惠的3%,恢復到正常的5%,這對國內產業整體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今后還會對配套的設備材料的關稅,視產業發展情況,做一些動態的調整”。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