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國產化 在羈絆中加速前行
作者:Touchscreen時間:2013-12-11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北京時間12月11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近日,國內有機發光二級管(OLED)相關廠商相繼向市場拋出“重磅炸彈”:京東方宣布國內首條OLED面板線正式投產,以供應平板和手機的中小尺寸屏幕為主;國產彩電巨頭創維生產的國內第一臺OLED電視在深圳面世;TCL集團子公司華星光電宣布,華星光電二期項目正式啟動,同時引入下一代OlED面板技術,提前布局……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3/1211/26917.html
“明年將是中國OLED元年。”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放出豪言。是否如其所說,OLED國產化步伐已全面加速?除了顯示屏領域,OLED還在哪些方面存在廣闊的“用武之地”?市場化延伸的路徑中,OLED是否會遇到羈絆與阻力?
產品魅力何在
“與LCD相比,OLED具有更為簡單的結構,不需要背光、濾光片和保護層,具有亮度高、色域寬、功耗小等優點,而且可制作輕薄和柔性顯示器,再加上高對比度、快速響應、在結構上全固體緊密接觸,對大氣壓力不敏感,因此適用環境更為寬廣,OLED作為新一代顯示技術正快速崛起。”11月中旬,被業界稱為“OLED之父”的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鄧青云,在第十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上預言,未來5-10年,壽命更長、成本更低、像素更高、可呈現3D效果的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有望取代LCD的領先地位。
“OLED的出現不亞于十幾年前液晶電視上市對于顯像管電視的沖擊。”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郝亞斌表示,在色彩對比度方面,OLED畫面中的黑色能得到更加完美純正的表現;在響應速度方面,OLED的響應速度達到0.001毫秒,能提供更流暢穩定、無拖影的極速運動畫面;在可視角方面也有了質的飛躍,OLED能夠提供全方位視角,不存在任何視覺死角,滿足觀眾多角度觀影需求;在外觀方面,OLED突破了電視超薄底線,甚至可以讓電視像紙一樣薄,還可進行曲面設計,呈現更亮的畫面,使畫質、色彩呈現更明快。
“OLED被視為21世紀最具前途的照明技術之一。”北京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照明應用部經理胡永嵐介紹,OLED與其他發光技術以及顯示技術相比,具有全固態、主動發光、對比度高、超薄、功耗低、無視角限制、響應速度快、工作溫度范圍寬、功耗低、易于實現大面積器件和柔性器件等諸多優點,因此不但可以作為顯示器件,而且在照明領域也有很好的應用前景,2009年該公司就已正式推出OLED白光照明產品。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splaySearch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市場對涉及OLED的所有材料和產品的需求將呈現飛躍式增長,尤其在顯示器和照明兩大應用市場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前景光明。隨著OLED技術在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照明等領域應用的逐步普及,預計到2017年全球OLED產業產值將達800億美元。
市場前景如何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介紹,由于OLED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我國政府對OLED領域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例如,在OLED基礎研究方面,國家973計劃先后設立了“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重大基礎問題的研究”、“有機/高分子平板顯示材料的基礎研究”與“有機納米材料在顯示器件中的應用及相關原理”等一系列項目,對OLED技術中的基礎問題進行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歷年立項的重點及面上項目中都包含了不少OLED領域的項目,對OLED材料、器件、工藝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進行資助。至今,全國已有1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OLED技術的研究,并與國外研究機構處于同一個水平線上。
科研機構在OLED領域取得的杰出成就為我國OLED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內OLED產業已初具規模,產業鏈也漸顯雛形。從產業鏈上游的深圳萊寶、南玻集團等導電玻璃制造商,到深圳先科顯示、香港晶門科技等驅動供應商,到吉林奧來德、北京阿格蕾雅等有機半導體功能材料供應商,到產業鏈下游的昆山維信諾、成都虹視、上海天馬、北京京東方等OLED顯示屏生產企業,以及南京第一有機光電等OLED照明生產企業,我國已逐漸形成了一條完整的OLED產業鏈。尤其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出臺后,在相關部委的支持下,OLED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布局更趨完善。
在OLED顯示方面,目前,昆山維信諾的中國首條AMOLED中試線已建成投產,并于2010年年底打通全部生產工藝,2012年開始籌建全新的5.5代AMOLED生產線;上海天馬和佛山彩虹都已擁有4.5代AMOLED生產線,上海天馬還將在廈門新建5.5代AMOLED生產線;京東方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600295,股吧)的5.5代AMOLED生產線預計每月產能為55000片基板……
在OLED照明方面,除北京維信諾公司已經在市場上推出了OLED照明燈具外,南京第壹有機光電已于2012年年底開始安裝國內第一套專門用于生產OLED照明面板的2代線,預計年產量超過1萬平方米。
哪些難題待解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的OLED雖然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但產業鏈還很不完善,整個行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問題。
“OLED的出光有時候會有一些損失,最大的問題就是藍光的使用壽命問題,這也是OLED顯示屏使用壽命的根源所在。”鄧青云認為,想要提高OLED發光效率,要同時提高和優化其結構。另外,在照明領域,由于OLED是分散式的光源,其2GB顏色效率非常高。分散的光源不能作為點光源使用,因此,現在OLED主要是應用在裝飾中,還沒有應用在普通的照明中。當然,如果能把成本降下來,OLED將成為未來很重要的普通照明光源。
說到價格,胡永嵐認為這是OLED很難進入市場的障礙之一。她將OLED與傳統照明相比較算了一筆賬:以美元來計算,熒光燈的市場價大約是2美元,而OLED的市場價是10-25美元,比傳統照明燈源高出數倍,所以,OLED目前進入市場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李述湯,清華大學副校長邱勇,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廖良生3位OLED專家向記者展示了他們共同完成的《OLED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論文,其中總結了OLED的三大類產業難題。
第一,我國OLED技術研發和生產脫節,從研發機構到生產廠商實現的成果轉化極為罕見,OLED成果的評估和產業化有明顯障礙。例如,在OLED材料方面,雖然國內眾多科研機構在材料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國際上目前通用的OLED材料專利主要掌握在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的企業手中,目前尚無一家廠商能夠提供滿足量產需要的、性能穩定的OLED關鍵材料,從而使目前高性能OLED的材料幾乎需要全面進口。
第二,在OLED技術的配套材料和相關技術方面,我國同國外比還存在明顯差距。如驅動IC,全球已經有多家企業在從事OLED驅動IC的設計和生產,而我國基本只能從國外引進驅動IC;在大尺寸和彩屏技術上,由于設備條件相對落后,資金投入相對缺乏,我國在這方面一直沒能取得突破,目前我國的OLED產業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寸的屏幕上。這些環節上存在的不足,都一定程度地制約了我國OLED產業的發展。
第三,OLED產業雖然前景廣闊,國內相關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已有所積累,然而整個行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障礙:國內產業鏈上游環節薄弱,行業的配套能力欠缺;在光電顯示領域的人才儲備較為薄弱,特別缺乏電子元器件制造方面的生產管理人才;我國在基礎研究、行業標準、行業資源整合方面的角色還有待強化;在制造設備方面,國內還沒有一家企業能生產可供穩定量產的OLED核心設備,主要設備完全依賴進口,這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經營風險。特別是我國在制造設備的缺乏,嚴重地制約了OLED整個產業的發展……
“因此,我國要注重OLED配套產業的發展。當前,誰能在發光材料和器件的研制及制造工藝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誰就能在OLED行業取得主導權。”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家層面應加快建立OLED產業聯盟,形成以企業為龍頭,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海外力量的國家級OLED工程技術中心資源,并進行合理分工,協同攻關OLED核心技術,構建OLED專利池,促進我國OLED產業的穩步發展;同時還可以通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直接參股、科研經費直接撥款等方式,支持OLED技術研發和產業推廣。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