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材料系列報告之一:液晶材料的機會在哪里?
作者:touchpanel時間:2017-05-16 來源:中信建投
北京時間05月16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隨著OLED、量子點等新型顯示技術的崛起,行業對液晶顯示的關注度大幅下降。但實際上,從我們跟蹤的數據看,全球液晶面板的出貨量正大幅增加,且價格也有回升趨勢,我們認為液晶面板在2017年有望迎來一段黃金期。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根據液晶面板自己的周期運行規律,2017年為大年的概率很大;二是顯示器的大型化和一些新型的應用正不斷擴大液晶面板的需求量;三是新型顯示對液晶的替代較少,由于成本的因素,OLED對液晶的替代尚處于小屏領域,對行業影響較小。而液晶面板的黃金期將會帶動上游液晶材料的發展,尤其是國內的混晶企業將具有巨大的替代空間。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7/0516/47145.html
液晶顯示平板出貨面積快速增長
液晶面板行業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2016年奧運會,液晶面板廠商在2015年大量補庫存,但16年需求一般,導致2016年庫存積壓嚴重。我們判斷隨著庫存的消化,整個行業在2017年將會全面進入高增長階段。數據顯示2017年1月和2月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1%和17%,標志著10%以上增長時代的重新來臨。液晶面積增長主要受益于大屏化和新應用的發展。在液晶面板領域,液晶電視面板正在向大屏化的方向發展。液晶材料新應用不斷呈現,液晶表單(LCW,liquid crystal window)和混晶天線等應用有望在近年商業化,PS-VA和UB-FFS等高性能液晶技術正加緊研發。而OLED替代效應有限,對液晶顯示器的替代主要集中于小屏領域,液晶材料繼續主導大屏市場。液晶顯示平板出貨面積將快速增長。
國內混晶廠商受益混晶國產化趨勢
近年來國家持續出臺政策扶持我國液晶材料特別是混晶材料自主創新發展,從而擺脫相關領域受制于國外混晶巨頭的局面。目前我國具有混晶技術能力的企業主要有誠志股分、江蘇和成顯示、北京八億時空等。與此同時,伴隨我國國產液晶面板產能持續擴大,國內混晶企業的本土化優勢逐步顯現。混晶國產化趨勢已經勢在必行。
建議重點關注萬潤股分、飛凱材料、永太科技
考慮到液晶材料應用領域不斷延伸,奧運去庫存小周期結束,需求端重新被打開,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快速增長,疊加混晶國產化的遠期利好,我們看好相關的上市公司:萬潤股分、誠志股分、飛凱材料、永太科技、瑞聯新材、八億時空、萊特光電。
◆液晶顯示平板出貨面積快速增長
下游應用廣泛,液晶材料產業鏈布局機會大
液晶材料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既有液體的流動性又有晶體的各向異性的一類有機化合物,是液晶平板顯示行業重要的基礎材料,是生產液晶顯示器(LCD)的關鍵性光電專用材料之一,其技術直接影響著液晶顯示整機產品性能(響應時間、視角、亮度、分辨率、使用溫度等關鍵指標)。
液晶材料在制造過程中有三個主要環節,首先從基礎的化工原料合成制備液晶中間體,液晶中間體主要包括苯酚類、環己酮類、苯甲酸類、環己烷酸類、鹵代芳烴類等;第二步由液晶中間體化學合成普通級別的液晶單體,經過純化去除雜質、水分、離子,升級為電子級別的液晶單體,液晶單體主要包括烯類、聯苯類、環己烷苯類、酯類及其他含氟的液晶材料等;第三步再由這些電子級別的液晶單體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達到均勻穩定的液晶形態形成混合液晶。混合液晶經過LCD制造商的生產工序和其他相關材料組裝在一起,成為液晶顯示器面板,再裝上電子部件,廣泛應用于大眾所熟知的各類電子產品——計算器、電子表、手機、筆記本、電腦及電視等等.

液晶顯示技術在經歷了DSM-LCD、TN-LCD、STN-LCD后,目前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技術)已經成為主流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設置TFT(薄膜電晶體),上基板玻璃上設置彩色濾光片,通過TFT上的信號與電壓改變來控制液晶材料分子的轉動方向,從而達到控制每個像素點偏振光出射與否,以達到顯示之目的。根據《中國平板顯示年鑒(2014)》的數據,2013年全球LCD面板產值(包括TFT-LCD和PM-LCD,其中PM-LCD即被動矩陣式LCD,包括TN-LCD、STN-LCD、DSTN-LCD)為1145.5億美元,TFT-LCD占比99.38%;2015年全球LCD面板產值為1298.2億美元,TFT-LCD占比99.58%。

液晶面板出貨面積正快速增長
液晶面板行業具有較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每當研發創新、面板主流尺寸更替以及特定事件如奧運會、世界杯時,通常會出現需求增加、供給緊俏、價格上揚的狀態,市場氣氛跟著樂觀,導致廠商投資增加甚至過度投資;一旦銷量不及預期或待景氣自然出現反轉下滑,產能過剩的窘境隨即出現,產品價格開始下跌,廠商被迫減少或停止投資,直到景氣降到谷底。接著,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受特定事件的觸發,市場需求再度復蘇,直到供給無法滿足需求之際,產品價格重新上揚,廠商又開始進行新世代產線投資,如此便完成一個所謂的液晶周期。另外不同于其他周期性行業的是,液晶面板產能的過剩能夠創造更多的市場需求。面板廠商面對過剩的產能往往考慮將其應用于更多元化的應用領域,例如向更大尺寸的電視面板或者更多顯示終端如移動多媒體和新型智慧型終端延伸,新需求的快速曼延和市場的打開會加速液晶面板行業循環發展。

知名咨詢機構Witsview的數據顯示,2010、2012和2014年液晶面板行業經歷了周期的波峰,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在上述年度均實現了10%以上的同比增長;而2011、2013和2015年經歷了周期性的低谷,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同比增長率均低于4%。

數據顯示,2016年出貨面積增長率也僅為4.64%,沒有如預期出現周期性的反轉。我們發現原因主要是2016年是奧運年,受全球電視需求預計大幅增長的影響,液晶面板企業在2015年進入補庫存周期,大量備貨。2016年液晶面板企業庫存積壓嚴重,全球范圍內液晶面板價格在2016年也來到低位。我們判斷伴隨著庫存的消化,整個行業在2017年將會擺脫2016年奧運會的影響,全面進入高增長的波峰階段。數據也證實了我們的觀點,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面積開始增長復蘇,2017年1月和2月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面積同比增長分別達到11%和17%,標志著10%以上增長時代的重新來臨。同時,行業數據顯示,液晶面板行業銷售價格和銷售收入在經歷了2016年年中的低點之后已經在2016年下半年顯示出回升跡象。


大體上液晶材料行業的周期性與整個液晶面板產業的周期一致,在銷售訂單上也有季節性的特征。根據Witsview的數據,2016年全球LCD面板出貨量約為1.7億平方米。按照液晶面板的需求規模同液晶材料的比例關系,約80%的有效使用面積及每平方米有效面積對應4.5g液晶材料的用量,即每平方米液晶面板3.6g液晶材料計算,2016年LCD液晶材料需求規模約615噸,預計所對應的液晶單體和混合液晶市場規模分別約25億和67億元。隨著液晶面板出貨增速的提高,液晶材料市場將進入加速發展期,對于以萬潤股分、飛凱材料、永太科技、誠志股分為代表的國內液晶材料供應商來說是一大利好。

◆下游新應用領域加速涌現
液晶材料的下游應用領域正在加速延伸和涌現。在液晶面板領域,中長期來看,液晶電視面板正在向大屏化的方向發展。Witsview的數據顯示,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平均面積已經由2007年的0.34平方米/片增長到2016年的0.52平方米/片,年復合增長4.7%。40英寸以上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占比由42.93%大漲至77.31%。


IHS首席分析師Paul Gray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電視市場的平均屏幕尺寸每年增加1英寸,在70英寸的電視普及前,屏幕大小還將繼續增加。”至2019年,65英寸及以上尺寸的電視出貨量將以17%的年復合增長率大幅增長。預計未來幾年面板和電視廠商將繼續推動電視的大尺寸化,尤其是60英寸以上面板出貨量與出貨面積將增加,在電視作為大家電保有周期長且設備數需求放緩的情形下,液晶材料行業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除面板以外,液晶材料也越來越顯示出在其他領域應用的前景。國際混晶巨頭德國默克集團2016年度半年報和年度報告顯示,默克集團正加緊液晶表單(LCW,liquid crystal window)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正耗資約1500萬歐元在荷蘭建設生產設施,公司預計2017年底液晶表單模組將投產并應用于玻璃幕墻等領域。伴隨著licrivisionTM技術的發展,通過持續的亮度控制,液晶表單有望顯著提高建筑的能效。同時默克集團還在積極推進液晶移動天線的研發,通過特定功能的混晶材料的幫助,能夠更好地接收高頻信號,從而眾多領域的移動互聯互通將得到有效推進。新的應用推廣將在中期和長期給液晶材料行業帶來積極影響。在傳統的顯示器業務上,默克集團正在進行諸如PS-VA(Polymer Stabilized Vertical Alignment)和UB-FFS(Ultra-Brightness Fringe Field Switching)等高性能液晶技術的研發,并已經在上海建立顯示器研發實驗室,從而覆蓋中國業務的完整產業鏈。
◆OLED替代效應有限,液晶材料繼續主導大屏市場
OLED被認為是替代LCD液晶的下一代平板顯示材料,與傳統的LCD液晶顯示相比,具有機身輕薄、硬度高、響應快、色彩豐富、對比度高、可彎曲等優點。但是目前來看,生產大尺寸OLED所需要的大型蒸鍍機真空度很難得到保證,所需的大尺寸掩膜版張網工藝難度大,直接影響器件壽命和效率。受制于良品率較低導致單位成本較高和大尺寸OLED產品的生產對企業的技術、資金要求非常高等原因,OLED對液晶顯示器的替代主要集中于小屏領域,尤其是9寸以下的手機屏幕和其他數碼產品。根據OLED Association數據,OLED手機面板占據OLED市場份額90%以上。IHS的預測數據顯示,全球OLED顯示器市場將繼續以每年16.8%的增幅增長,但是增長依然主要由小屏貢獻,自2012年以來,中小尺寸OLED顯示器市場年均增長23.5%。
在以電視面板為主的大屏領域,液晶材料繼續主導市場且增長穩健。知名咨詢機構Witsview的數據顯示,2010到2016年間,60英寸以上和50-59英寸液晶面板出貨量占總液晶面板出貨量的比重分別由0.21 %和5.10%大增至10.68%和25.57%;40-49英寸占比由34.58%略降至33.58%;而30-39英寸和29英寸以下面板占比分別由2007年的37.72%和22.38%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18.20%和11.97%。2016年全年大尺寸(30英寸以上)液晶面板出貨量占比達到88.03%。

按照液晶面板用途進行分類可以看出,2014年以來液晶面板出貨增長主要集中在電視屏幕液晶面板領域,2016年液晶面板出貨面積中電視屏幕占到79%,而電視屏幕主要為大屏,2016年電視液晶面板出貨量中大屏(30英寸以上)占據97.46%。由此可見,液晶材料在大屏領域仍占據顯著優勢。

◆國內混晶廠商受益混晶國產化趨勢
國際混晶三巨頭
與韓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液晶材料產業起步較晚,在TFT混晶領域具有較大的差距。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主要靠引進國外TFT混晶,尤其是中高端市場,導致國內液晶材料企業技術基礎較為薄弱;發達國家的液晶材料產業起步較早,技術較為先進和成熟,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相當大的技術優勢。目前液晶顯示技術的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主要被德國、日本企業所掌握。根據《中國平板顯示年鑒(2014)》的數據,全球范圍內德國默克(Merck)、日本智索(Chisso/JNC)、大日本油墨(DIC)混晶市場份額分別達到50%、40%和6%。國內企業中具有混晶能力的只有誠志股分、和成顯示、八億時空等極少數企業。根據群智咨詢的調查數據,2015年TFT混晶國產化率不足15%。


國內廠商本土化優勢開始顯現,混晶國產化勢在必行
當前,國內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其作為國家戰略層面的新興產業,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扶持和發展。近年來,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發展局面一片大好,大尺寸液晶面板取得突破,打破了國外在平板顯示產業液晶面板領域的壟斷,取得了話語權,但國內平板顯示產業要深入發展,甚至跨越式發展,實現液晶面板配套產業本土化還不容樂觀,上游設備材料嚴重制約著國內平板顯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國家鼓勵的顯示技術本土化的背景下,國內混晶材料企業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會,市場迅速擴大,尤其是TFT型液晶材料市場。
液晶材料行業是國家實現產業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與支撐,更是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和實力體現,混晶材料的生產水平的提高是提升我國顯示技術產業的核心和基礎。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該行業發展的重大政策,從國家發展戰略、產業培育和發展鼓勵政策、科技人才培養、創新體系建設等多方面為我國顯示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為信息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盡管當前我國的顯示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從長期來看,液晶材料產業將隨著國家信息化道路的發展而迅速成長,國內液晶材料的技術創新能力終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政策扶持的同時,國內企業的本土化優勢愈發顯現。近年來隨著國內顯示面板企業不斷擴大產能,而混晶材料的生產依托于顯示面板企業的需求,國內混晶材料企業具有地緣優勢被放大,除物流快速外,合作的密切程度也在加強。同時,國內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均較低,國內混晶材料企業將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隨著地緣優勢、成本優勢、協同優勢等不斷擴大,本土企業合作加強是必然趨勢,對顯示材料企業而言,與下游企業的合作加強,將快速提升顯示材料企業的技術發展。
由此可見,混晶國產化趨勢已經勢在必行。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