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疊手機的出現與柔性OLED顯示技術及材料的逐漸成熟關系密切
作者:51Touch時間:2019-02-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北京時間02月26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可折疊手機打開OLED產業空間。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9/0226/53239.html
市場迅速升溫
2018年10月,柔宇科技率先發布可折疊手機產品。不過,由于未能規模量產且產品設計方面存在瑕疵,因此并未對市場引起較大影響。近日,三星和華為兩家手機大廠接連發布可折疊手機旗艦機,并計劃年中發售,可折疊手機市場迅速升溫。
2月21日,三星在美國舊金山正式發布可折疊手機Galaxy Fold。據介紹,Galaxy Fold搭載7.3英寸可折疊OLED顯示屏,向內折疊狀態的情況下,外面副屏可以使用常用的APP;展開之后,該APP自動適配大屏幕。Galaxy Fold起售價1980美元(按2月2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折算約合13291元人民幣),將分別推出LTE版和5G版,預計4月26日開售。
一位研究手機產業鏈的私募基金投資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三星可折疊手機在很多方面設計略超出預期。如:三塊OLED屏幕、中軸沒有明顯鉸鏈區域等,將引領后續可折疊手機的發展方向。
華為的可折疊手機引人注目。北京時間2月24日,華為在西班牙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發布其5G可折疊手機華為Mate X。與三星Galaxy Fold內折設計不同,華為Mate X采用外翻折疊方式,合起來11毫米厚,比三星更薄,正反兩面各有一塊顯示屏。正面的屏幕尺寸為6.6英寸,背面的顯示屏為6.38英寸,屏幕展開之后為8英寸的大顯示屏。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介紹,華為Mate X預計2019年6月對外發售,8GB+512GB版本售價2299歐元(約合17511元人民幣)。這將是華為歷史上最貴的智能手機。
“過去4000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國產手機品牌話語權較低。此次華為大大彰顯了國產手機品牌的創新能力和工藝設計能力。國產手機品牌對蘋果、三星亦步亦趨的模仿創新時代結束。”上述私募基金投資人表示。
群智咨詢(Sigmaintell)資深分析師吳淑園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華為的可折疊手機相比三星在美觀度方面更勝一籌。“三星可折疊手機采用內折設計,相較于外折能更好地保護屏幕。但內折需要避開攝像頭等區域,折疊后右側做了開槽,因此美觀度受到一定影響。華為的外折設計整體美觀度較高,機身厚度也有一定優勢,但劣勢主要在于耐摔性。”
“除了三星和華為,不少手機品牌廠商展示了可折疊手機樣機。但能否真正量產,使用過程中能否維持形態穩定,都有待后續觀察。”吳淑園表示,三星公布了30萬次的折疊次數,而華為的外折折疊次數暫未公布。這涉及可靠性等問題。且不同于目前的手機可以使用保護殼,可折疊手機耐摔性方面能否經得起考驗將是很大的挑戰。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目前鉸鏈的使用壽命預計僅約2萬次,后續仍需不斷試驗和研發,以提升產品壽命。
產業鏈協同創新
事實上,可折疊手機概念已經活躍了數年,其價值也存在一定爭議。2月23日,OPPO副總裁沈義人在巴塞羅那OPPO創新大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OPPO短期沒有開發商用可折疊屏產品的考慮。折疊屏現階段本質上更像一個翻蓋手機,目前硬主板和無法折疊的電池都會導致折疊屏的想象空間下降。安卓系統對于分屏、高分辨率、多信息處理的優化都還未到時間節點,現階段折疊屏沒有達到成熟商業化產品的價值。
沈義人表示,OPPO也有折疊屏概念機,采用和華為Mate X類似的屏幕外折方案。“折疊后除了屏幕變大和可以折疊一下,用戶體驗并沒有帶來巨大提升。”
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則表示,不同場景下,人們對手機往往有不同的使用需求。通勤時看重輕薄便攜,辦公娛樂時則希望有一個盡量大的屏幕,折疊屏“變形金剛”解決了很多用戶痛點。何剛透露,預計華為Mate X的月產能可以達到10萬臺以上。
可折疊手機的出現與柔性OLED顯示技術及材料的逐漸成熟關系密切。同時,可折疊手機也在促進產業鏈內其他零部件的協同創新。
相比于LCD顯示,OLED顯示具有無背光、自發光、響應快等特性。同時,具有高色域、更輕薄、低功耗的優勢。隨著iPhone X采用柔性OLED材料進行手機全面屏設計,OLED逐漸超越LCD成為高端手機品牌面板顯示材料的主流選擇。
除了全面屏,OLED材料一直在等待真正可折疊終端應用的到來。
維信諾公司副總裁、創新研究院院長黃秀頎此前表示,從曲面屏到全面屏,再到單軸的可折疊與可卷曲,再到未來沿任意軸向折疊和可拉伸的全柔性,柔性顯示技術正在突破著想象空間,不斷將未來變成現實。
黃秀頎當時表示,柔性AMOLED實現可折疊顯示還面臨著產業鏈多方面挑戰。如,屏體廠商需要在模組結構的應力管控、適合折疊的薄膜封裝、柔性模組設備、激光剝離模組工藝等方面取得突破。上游廠商需不斷提升OCA光學膠、蓋板、觸控等原材料和組件的性能,以滿足可折疊AMOLED的需求。下游廠商需在產品形態、鉸鏈設計等方面進行革新,實現AMOLED柔性顯示的廣泛應用需要全產業鏈廠商共同努力、協同創新。
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從三星、華為的可折疊手機產品形態看,不少技術難關已經逐步攻破。
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余承東介紹,折疊屏手機的關鍵零部件是折疊轉軸,涉及數學、物理學、材料學、工業設計等多門學科難點。由于現有方案無法滿足、供應鏈技術資源受限,華為為此下了不少功夫,包括調用責高精密運動機構的專家,花了三年左右時間才解決超薄折疊鉸鏈的問題,實現了折疊屏打開后的平滑屏幕顯示和折疊起來無縫隙的效果,其中使用了超過100個零部件。
同時,柔性OLED面板國產化實現了突破。2017年10月,京東方投資465億元在四川成都建設的柔性AMOLED面板產線實現量產出貨,打破了三星對全球OLED手機面板的壟斷地位。根據京東方提供的信息,該產線產品的綜合良率已超過70%。
企業投資加碼
中信證券的調研顯示,華為可折疊手機涉及的產業鏈公司中,京東方和LG是柔性屏潛在供應商,鉸鏈方面潛在供應商包括奇鋐和安費諾。
中信證券認為,三星、華為的可折疊手機相繼發布,預示著安卓陣營在手機形態創新方面走在蘋果之前。后續國內手機廠商有望繼續跟進。2019年1月,小米展示了其雙折疊屏的工程樣機。其他手機廠如OPPO、VIVO亦均有望于2019年發布相關概念機。根據IHS Markit預測,2019年可折疊OLED面板出貨量將達到140萬臺,此后快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可折疊AMOLED面板出貨量將達5000萬臺。
廣發證券認為,手機廠商加碼布局可折疊手機,將進一步推進柔性OLED產業鏈迎來發展契機。事實上,三星、LG已逐步將LCD產能調整到OLED方面,國內面板廠商也在加大對OLED的投資布局。
中國證券報記者此前采訪京東方了解到,京東方將在武漢10.5代LCD面板生產線建成后,逐步暫停對LCD領域的投資,轉向OLED及其他新興顯示領域。根據京東方公告,2011年,京東方在鄂爾多斯投資220億元建設4.5代AMOLED生產線,2014年建成;隨后京東方啟動在成都投資465億元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于2017年10月量產。此后,京東方相繼宣布在綿陽、重慶和福州分別斥資465億元建設月投片量4.8萬片的AMOLED生產線。上述項目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全部量產后產能可達到19.2萬片/月。
除京東方以外,深天馬、維信諾、TCL集團旗下華星光電近年來大力投資布局OLED產能,大部分項目計劃2020年前量產。國產OLED柔性屏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截至2018年底,中國大陸已經量產的小尺寸AMOLED產線達9條,未來仍有7條產線先后量產。按良率70%測算,以6英寸手機為例,如果中國大陸現階段量產及公布的16條產線產能全部釋放,每年可用于近7億部智能手機,將為產業鏈相關公司帶來機會。
OLED產線70%以上的投資是設備投資。天風證券指出,OLED產線所需設備主要包括蒸鍍設備、激光設備、模組切合設備和測試設備等,目前主要依靠進口。尤其是蒸鍍設備,產能基本壟斷在日本Canon Tokki手中。該公司一年的出貨量不足10臺,每臺的價格在1億美元左右。
OLED產線所需材料方面,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受制于專利、技術壁壘,目前OLED發光材料、透明PI膜、阻隔膜等關鍵材料基本被美、日、韓等企業壟斷。目前國內企業主要生產OLED材料單體、中間體等,以及應用于較低端領域的PI膜、阻隔膜等。中金公司預計,隨著萬潤股份自主知識產權的OLED成品材料得到下游客戶認證,新綸科技引入日本技術團隊重點布局柔性OLED膜材料等,OLED相關材料國產化進程有望加快。
可折疊手機只是柔性OLED面板的應用方向之一。在下游領域中,電視、平板、PC、VR/AR設備、車載設備及其他新應用都將為OLED應用帶來需求。
2月26日,維信諾將攜手努比亞發布全球首款柔性屏“腕帶手機”努比亞α。此外,維信諾將展出柔性可折疊AMOLED手機、柔性可折疊AMOLED平板電腦、柔性顯示智能音箱等多款產品。
產業化任重道遠
前述私募基金投資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可折疊手機造價過高,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是“發燒友”的選擇,能否進入大眾消費市場,需要產業鏈成本降低的情況。
核心的成本主要來自轉軸機和屏幕。業內人士介紹,相關成本至少高約200美元。另外,國內柔性OLED屏幕的良率和產量對應用擴大存在掣肘。從出貨規模看,現階段國內廠商只有京東方實現穩定、批量的柔性OLED面板出貨,其他企業柔性面板仍未大批量出貨。京東方對外公布的柔性OLED綜合良率在70%水平,三星的良率則達80%-90%。
OLED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面臨諸多挑戰。國內面板廠商需要在良率上下功夫,摸透技術,做出優秀產品。同時,OLED產業鏈需要完善,在材料和設備兩個方面取得突破。
吳淑園表示,目前材料和設備國產化水平低,對良率和成本有影響。例如,材料品質、紅綠藍顏色是否純正等直接影響畫質;設備的精密度則對良率有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所長曹鏞表示,長遠看,柔性是很重要的發展方向,但現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國內OLED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還在材料和設備環節。
行業正為打造OLED完整產業鏈群策群力。京東方首席執行官陳炎順此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重視國產化配套,國內企業有能力做的產品和材料堅決支持;如果有能力做部件和小的整機,但做不了系統產品,京東方會與系統廠商討論解決方案。“OLED材料國產化比例不到10%-15%。隨著OLED產能增加,將有效拉動國內上游材料和裝備企業的發展。”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