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3月14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2021年中國面板產業市場分析:LCD和OLED是主流。經過面板廠商不懈的努力,全球面板產能不斷往中國轉移,同時中國面板產能增速驚人,近年來持續領先全球面板產能增速,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LCD產能第一的國家,其中京東方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大LCD生產廠商,而2020年收購中電熊貓將會進一步鞏固其龍頭地位。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1/0314/59519.html

面對著國內廠商獨有的LCD競爭優勢,三星、LGD廠商紛紛宣布將退出LCD市場,但是疫情的爆發使得面板供需錯配,為保證自家終端產品面板的正常供應,三星和LCD都宣布延遲關閉LCD生產線。

面板是光電產業的龍頭,LCD和OLED是主流產品

面板產業主要是指用于電視、臺式電腦、筆記本和手機等電子設備的觸控顯示面板產業。當今時代已經是信息的時代,信息顯示技術在人們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劇增,人類信息的獲取80%來自視覺,各種信息系統終端設備與人之間的交互都需要通過信息顯示來實現。面板產業已經成為了光電產業的龍頭,在信息產業中僅次于微電子行業,成為了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從產業鏈來看,面板產業可以分為上游基礎材料、中游面板制造以及下游終端產品。其中,上游基礎材料包括:玻璃基板、彩膜、偏振片、液晶、靶材等;中游面板制造包括:列陣(Array)、成盒(Cell)、模組(Module);下游終端產品包括:電視、電腦、手機和其他消費類電子。

圖表1:面板行業產業鏈

目前,面板市場主流的兩大產品分別為LCD和OLED,LCD在價格、使用壽命上優于OLED,而OLED則在黑度、對比度等優于LCD。在中國,2019年LCD占據了78%左右的市場份額,而OLED則占20%左右。

圖表2:2019年中國面板顯示市場結構(單位:%)

全球面板向中國轉移,中國LCD全球產能第一

液晶技術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而將液晶技術廣泛運用并且技術突破的又是日本人。液晶產業的“霸權”在不到60年的時間里,先后從美國、日本、韓國到中國易主了四次。

1962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發出第一個液晶顯示模型,隨后相關技術傳入日本,日本對液晶有了近乎瘋狂的投入,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幾乎壟斷了整個液晶市場。以夏普為代表的“液晶工匠”精神的企業,對液晶技術的研發作出了貢獻。

90年代中期韓國利用液晶周期低谷大幅度擴張,到2000年前后取代了日本的地位。到2009年,國內的京東方宣布興建8.5代線,打破了日韓臺的技術封鎖。隨后夏普、三星、LG等日韓企業就以驚人的速度,敲定在華興建8代線的計劃。自此,中國大陸的液晶產業進入了十年的快速擴張期。

圖表3:全球面板產業發展簡史

1998年9月,北方彩晶從日本DTI引進了一條第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由于沒有核心技術,企業無法持續發展。2003年中國有企業再次引進液晶面板生產線,但是由于專利費用導致產品價格沒有競爭力,這次嘗試也以失敗告終。

至2008年,中國液晶面板仍完全依賴進口,甚至中國每年的進口物資消費排行中,液晶面板僅次于石油、鐵礦石、芯片,而位居第四位。

經過近年的發展,我國面板行業后來居上,2015年我國LCD面板產能占全球比重達到23%。伴隨著韓國廠商先后宣布退出LCD進而轉向OLED,全球LCD產能進一步聚集中國大陸,2020年我國LCD產能已經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大陸生產了全球一半左右的LCD面板。

圖表4:中國面板產業發展歷程

中國面板產能增速驚人,持續領先全球

并且,隨著多條LCD G8.5/G8.6以及G10.5代線、OLED  G6代產線產能加速釋放,我國LCD和OLED產能均保持高位增長,增速遙遙領先于全球面板產能增速,2018年我國LCD面板產能增速甚至達到了40.5%。2019年,我國LCD和OLED產能分別達到了11348萬平方米和224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19.6%和19.8%。

圖表5:2015-2019年中國及全球LCD產能變化(單位:萬平方米,%)

圖表6:2015-2019年中國及全球OLED產能變化(單位:萬平方米,%)

疫情使得面板價格上漲,韓廠延期退出LCD市場

2020年全球疫情爆發使得全球各地采取封鎖措施,遠程辦公和遠程學習等模式催生出筆記本電腦電子終端產品的消費潮,疊加上游材料緊缺,全球面板在2020年6月進入到新一輪的漲價周期。

根據WitsView最新報價,55"W(3840 x  2160)面板均價已經由2020年6月的103美元漲價至2020年1月上旬176美元,短短7個月漲了73美元。

由于面板供應鏈齊聲喊缺,單機價格仍有支撐,預計此輪漲價潮將延續至2021年第二季度。

圖表7:2020年6月-2021年1月部分面板尺寸均價變化情況(單位:美元)

為了保證自家終端產品面板的正常供應,三星和LCD都宣布延遲關閉LCD生產線,目前LG的P7和P8產線明確延遲至2021年年底完全退出,三星的L7-2生產線計劃于2020年第一季度關停,剩余的兩條L8-1和L8-2產線三星目前暫未給出明確的退出時點。

圖表8:三星和LGD現有大尺寸LCD產能及計劃退出時間

競爭格局

——京東方收購中電熊貓將進一步坐穩LCD龍頭地位

而事實上,自LCD的產能從韓國和中國臺灣轉移到中國大陸后,全球LCD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目前,京東方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大LCD面板供應商。無論是在大尺寸LCD面板供應數量還是在大尺寸LCD供應面積上,2020年京東方全球市占率均在20%以上。

并且,在2020年中,京東方宣布將收購中電熊貓,伴隨著京東方在未來陸續完成收購中電熊貓生產線,京東方在LCD領域的市場地位將會進一步凸顯。

根據Omdia測算,收購后的京東方在大尺寸LCD出貨量占有率將達到32%,大尺寸LCD面積出貨量市占率則達到27.3%。

圖表9:2019-2020年全球大尺寸LCD面板競爭格局(單位:%)

圖表10:收購后的京東方在全球大尺寸LCD面板市場占有率(基于2020年的數據測算)(單位:%)

目前,中國LCD生產廠商也主要是在高世代LCD上進一步布局,2020-2021年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CEC陸續在2020-2021年中國大陸投產共計8條7代以上的重要生產線。

圖表11:2020-2021年中國大陸廠商布局的7代以上LCD重要生產線

——OLED市場三星一家獨大,國內廠商積極布局

在OLED市場上,目前由韓國廠商主導。三星成熟的AMOLED技術和充足的產能具有絕對的優勢,2019年與品牌的戰略合作更加深入。根據Sigmaintell數據顯示,2019年其OLED市場占有率達到85.4%,其中柔性OLED市場占有率也高達81.6%。

不過,近年來我國生產廠商也積極布局OLED市場,尤其是在柔性產品上。目前,京東方已建及在建的OLED產線共計6條。

圖表12:2019年全球OLED競爭格局(單位:%)

圖表13:全球OLED企業重點生產線匯總

技術發展

——Mini LED助力LCD技術創新,Mini LED發展潛力大

近年來,伴隨著液晶技術世代線升級放緩,Mini LED背光成為了LCD技術升級的主要創新方向,用于對標競品OLED。

較于OLED主打優勢諸如對比度、色彩等,MiniLED背光產品表現并不遜色,并且具有資本開支低(成本低)、規格靈活(應用廣),同時具備使用壽命長(尤其適用TV場景)的重要優勢。

另外,Micro  LED也是目前面板技術創新的一個方向,但是目前其技術仍存在較大的難度,實現產業化仍需一段時間,因此MiniLED也被業界稱作是MicroLED的過渡。

Mini LED顯示在2019年也迎來了規模商業化元年,京東方、群創、海信、TCL、華碩等企業紛紛推出MiniLED終端顯示產品。未來,Mini  LED發展潛力大。

圖表14:顯示技術參數對比

圖表15:2019年以來Mini LED顯示終端產品發布情況(不完全統計)

——OLED將在智能手機應用中超過LCD,AMOLED需求大

此外,OLED在智能手機領域替代LCD已經漸成趨勢,蘋果、華為、三星、OPPO、Vivo等手機品牌已經將OLED屏應用到手機顯示中。根據DSCC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屏幕OLED面板出貨量占比已經由2016年的24%上升至2020年的44.6%。預計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OLED出貨量將開始超過LCD,2022年占比將達到57.1%。

并且,伴隨著面板生產廠商對AMOLED技術的大量投資,AMOLED在智能手機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擴大,據Omdia數據顯示,2020年AMOLED占智能手機顯示屏總出貨量的29%。未來AMOLED在智能手機的應用將會進一步擴大。

圖表16:2016-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屏幕出貨量面板分布情況(單位:%)

在信息的時代,面板已經成為了各種終端顯示必不可少的組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面板產業已經崛起,我國已經成為全球LCD第一大生產國。伴隨著國內廠商不斷專研OLED技術,打造OLED生產線,未來也將會在全球OLED分得更大一份羹匙。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面板產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