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10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隨多點觸控技術日漸普及與應用層面日廣,控制IC功能也就越形重要。在單點觸控技術之下,控制IC最主要功能在于接收所感應到的訊號,經過計算處理后,得出屏幕上觸碰點正確坐標位置。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focus/200906/10-2173.html
而在多點觸控技術下,除要計算出觸碰點正確坐標外,控制器還要能識別觸控介質(如手指)在觸控屏幕上如停留、敲擊、移動等各種動作。更重要的是,控制器更要透過同時讀出各個觸碰點的數據,將不同時間點的圖像加以比對,進而決定觸碰點圖像變化狀況。
觸控屏幕及其控制IC市場前景看好雖為可預期之事,卻也吸引半導體大廠相繼投入。除了最早投入筆記本電腦電(NB)容式TouchPad控制芯片大廠新思科技(Synaptics)與臺灣消費性IC設計廠義隆電子外,還有南韓ATLab與英商QuantumResearchGroup。過去1、2年來投入電容式技術的廠商則還有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飛思卡爾(Freescale),及德州儀器(TI)等重量級整合組件廠。
在臺灣IC設計業者中,過去以中大尺寸電阻式控制IC為主要產品的禾瑞亞,近年也新增多項產品線,除跨入電容式技術外,也提供紅外線式與表面音波式技術產品。另外,芯片組廠商硅統科技也在2009年4月推出第1款投射電容!式多點觸控控制芯片SiS810,正式跨入電容式控制芯片領域,而該款芯片也預計于2009年第3季量產,目標鎖定5英吋中小型尺寸觸控屏幕應用市場。
義隆電在投射電容式控制芯片耕耘已久,以小尺寸觸控屏幕與TouchPad為主要應用,但對于中大尺寸應用也已成為目前重要研發方向。觸控相關控制IC在2009年第1季時占營收比重約為17~18%,預估2009年將占營收比重30%,這也顯示2009年小尺寸觸控屏幕市場不但呈現大幅成長,而且漸入佳境。
在投入觸控領域的廠商會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在進入多點觸控領域時,由生產控制IC的半導體廠商來主導是個較佳的商業模式(BusinessModel)=觸控要做成功,銦錫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導電膜、算法,及控制IC等三者技術需融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但主導模塊產品生產,與IC設計經營模式相違背,因此對于觸控IC的IC設計公司而言,尋找合作伙伴就相當重要。從控制IC設計到觸控屏幕模塊生產,在技術上才能獲得相互支持,而所生產出的觸控屏幕模塊再透過模塊廠通路銷售給品牌或OEM廠商。
事實上,價格因素也是個非常重要的考慮條件。目前10吋觸控模塊成本約在80美元,折合為新臺幤2,600元,而一臺10吋Netbook售價平均為新臺幣1.5萬元,若再加入觸控功能,售價將調高至1.75萬~1.8萬元,價格漲幅約17%~20%,顯見電容式觸控模塊單位成本偏高,主要在于目前生產良率偏低所致。
臺廠目前良率約為80%左右,而以這樣良率水平,觸控模塊毛利率則在25~30%區間,若良率提升至90%以上,毛利率才能提升至40%以上水平。成本有效下降,觸控模塊價格才有向下調整空間,到時市場才能夠快速起飛。
另外,觸控IC產業雖然進入門坎不高,采用0.5微米制程即可投片生產,但真正進入障礙關鍵卻是在專利權,尤其是傳感器(Sensor)專利技術,更是近年來各=關半導體廠商互控侵權案例最多的部分。
統計2002年至2008年有關觸控裝置專利訴訟案合計31件,涉及專利80余項,而這31件訴訟官司多集中發生在2006~2008年,這3年中就有25起觸控技術侵權官司,其中還以2008年發生12件觸控技術侵權官司為歷年來最高,這也顯見觸控技術已為各家廠商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