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日前,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最新評選出2010年度9大科技新聞,其中包括:人體可作為觸摸屏、Stuxnet惡意軟件攻擊伊朗核電站、無煙射線槍、未來綠色生態城市像人類身體組織等。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front/201012/27-8691.html
人體可作為觸摸屏
觸摸屏操作界面作為一種非常精確的顯示技術,由于高精確性使得用戶難以操作。目前,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帶來了觸摸屏的技術革命,用戶可以將自己手臂當作觸摸屏進行任意操作。
這項技術的設計者是美國微軟公司研究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在一起設計出一種臂帶裝置,其中有接口可以直接接入手臂皮膚,再結合一種微型投影機形成一種“顯示器”,在高級傳感器的感應下能夠呈現出信息使用戶懂得應當按手臂哪些區域。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被命名為“Skinput”的皮膚輸入界面可用于控制音頻裝置,運行一些像俄羅斯方塊的簡單游戲,撥打電話和簡單的瀏覽器系統導航。這種裝置通過敲打手臂不同區域能夠有效地使手臂轉換成為觸摸屏界面,由于骨骼密度和軟組織和關節的濾波效應,不同皮膚區域在聽覺上會截然不同。研究小組使用軟件匹配了特殊皮膚位置的聲波頻率。
它還可以采用藍牙等無線傳輸技術,通過控制將指令傳輸至手機、iPod或者電腦等設備。設計人員指出,人們忽視了皮膚的作用,它可以作為信息輸入界面,便于人們隨身攜帶著。此外,我們的身體可以作為本體感受的傳感器配置在立體三維空間中,使我們能夠自由地接觸自己身體便實現相應的操作。
Stuxnet惡意軟件攻擊伊朗核電站
人們通常認為計算機病毒僅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病毒性程序,可導致計算機運行速度較慢,以及操作系統崩潰,但并不會對一些基礎性設施構成威脅。事實是這樣的嗎?
今年9月,伊朗核電站遭受嚴重的計算機病毒攻擊,并證實一種叫做“Stuxnet”的惡意軟件能對軍用計算機網絡造成物理性損害。伊朗官方聲稱,布什爾 (Bushehr)核電站對于整個國家而言至關重要,該核電站被感染“Stuxnet”惡意軟件之后,并不是刪除文件或者服務器遭受攻擊,這種惡意軟件會尋找鈾離心機的特殊電子組件,并進行破壞。經過這次破壞事件,伊朗核電站的能力倒退兩年。
Kinect體感控制器
微軟公司最新研制Kinect體感控制器,并加入到已有的Xbox 360游戲機中。配備了Kinect的Xbox 360可以令玩家親身體驗到跳入視頻游戲中,越過障礙物,并在自己房間中射球入門,而同時并不會真的踢壞家里的東西。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確實很棒。
但是,這款產品最大的缺憾就是無法在陽光充裕的房間中正常運行,它只能在地下室和光線昏暗的房間內發揮特長。因為在光線太亮的情況下,面部識別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動作引導的導航菜單運行起來也會非常緩慢。Kinect體感控制器確實是一項創新技術,但是還存在需要完善的缺點,真正運行起來還存在很多問題。
維基解密網站的“沖突”
2010年7月25日,美國維基解密網站披露美軍9萬多份文件,詳盡展示阿富汗戰爭情形。10月23日,該網新解密40萬份文件詳盡記錄了美軍在伊拉克的“大屠殺”。 2010年11月28日,維基解密網站公布新一批美國政府機密文件,據英國媒體報道,公布的內容中包括美國對英國在阿富汗軍事行動,以及對英國首相等的指責。
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治和同事專門搜集各國政府和機構視為機密的文件和圖片,在該網站上進行發布。3年前以來,這家網站已經公布了一長串秘密材料,包括關塔那摩D營的標準運作程序、英格蘭東安格利亞大學發給薩拉-佩琳私人雅虎賬號的“氣候門”郵件。因為“維基解密”準確來說并非一個機構,而是一個另類媒體,這些密件的發布尤其引人注目。
無煙射線槍
軍事專家稱,“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射線槍將有望取代戰艦上的一些金屬炮彈。今年7月份,英國范堡羅空軍展上Raytheon導彈系統展示了一段戰艦射線槍擊落無人飛機的視頻。
據悉,這款射線槍是由6個汽車制造領域的現有先進紅外激光器構成,這種易于控制的激光器可安裝在一個超速飛機偵察機上,可擊落敵方飛機,使其螺旋式墜落。無煙射線槍的未來軍事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未來綠色生態城市像人類身體組織
一座全新的智能低碳生態城市“普蘭尼特谷”將于2015年在葡萄牙北部聳立。打造生態城的靈感源自人體組織系統,整個城市將像人一樣擁有“大腦”、“神經”、“眼睛”、“肺”、“胃”和“腎臟”。
現在的城市每年會消耗全球75%的自然資源,各國因此紛紛推出生態城市的建設計劃,位于葡萄牙北部佩雷德斯的生態城市普蘭尼特谷的建造可謂生逢其時。它可能也是最先竣工的一座,預計2010年年底正式破土動工,2015年便可建成。該生態城市的建造者生存計劃IT公司表示,普蘭尼特谷就像人體組織一樣,擁有 “大腦”——一臺中央計算機。這個“大腦”將使用傳感器網絡來收集數據,該傳感器網絡同人的神經系統類似,可以控制整個城市的能源生產、水處理和廢物處理。生存計劃IT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史帝芬-劉易斯表示,這就像“該城市擁有了新陳代謝的能力”。
城市建筑物被設計為六邊形,這樣可以有效利用空間,另外,數據中心產生的熱空氣可以用來給建筑物加熱。每棟建筑內的傳感器會測量室內的溫度、濕度和能源使用情況,所有信息都將實時傳送給中央“大腦”進行最優化處理,同時傳輸的還包括光伏設備和風力渦輪的發電量、水資源的使用情況、排放出多少廢水等信息。“大腦”利用這些信息來掌控城市的方方面面,例如,如果傳感器顯示某棟建筑中儲水罐中水位很低,系統將會從其他水過量的建筑中調配水,供該建筑使用。該城市的“大腦”將處理傳感器收集到的全部信息。
測試機器人對人體的傷害程度
今年在斯洛文尼亞機器人實驗室進行的一項實驗,可能會讓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感到驚駭,一個強大的機器人反復地擊打人類身體,從溫柔至令人難以承受的疼痛。該實驗顯然違背了阿西莫夫在科幻電影中提出“機器人三原則”的第一條——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
原來,這是科學家研究機器人的重要一個環節,機器人如果失控將導致令人難以預測的后果,因此,科學家進行相應的一系列實驗,分析機器人的力量將限制在什么程度,不會對人體構成傷害。即使它們不經意間對人類造成傷害。
未來3D電影無需戴著3D眼鏡
人們在觀看3D電影時戴著3D眼鏡會體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同時3D眼鏡也會讓人們感到頭部眩暈。目前,科學家宣稱,未來不需要3D眼鏡也能觀看效果逼真的3D電影。
這項無眼鏡的3D視覺效果已在較小的屏幕上得以實現,比如:日本任天堂手持式游戲機——3DS,該游戲機在不需要3D眼鏡的情況下即能體驗3D圖像效果。相比之下,人們為了體驗科幻巨作《阿凡達》真實的3D效果,卻不得不戴著長達3個小時的3D眼鏡。今年12月,日本將出售世界第一臺無3D眼鏡的3D電視,預計不久這項技術將進行廣泛推廣,人們在商場中即可購買到。
4D全息影像技術
30年前在喬-盧卡斯(George Lucas)執導拍攝的首部《星球大戰》中,萊婭公主曾使用一種先進的3D全息圖像向絕地武士歐比旺-肯諾比(ObiWan sKenobi)請求救援。目前,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研究人員聲稱,他們使用16臺照相機從不同角度記錄原始“信息”,建立了類似的“4D全息影像效果系統(R2D2)”。一旦這些數據發送至一個3D全息照相打印系統,激光將在光敏聚合屏幕上“刻畫”出影像。
目前,這種4D全息影像效果系統僅能每兩秒改變一次圖像,并未達到視頻圖像的快速效果。但伴隨著未來一些技術的升級提高,4D全息影像技術將普遍應用于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