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在柔性和輕薄上優異體現,其壽命短缺點也難讓人忽視
作者:51Touch時間:2017-09-30 來源:Etnews
北京時間09月30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OLED TV殘像再引爭議 成熟技術才是最優解。SONY今年上市的OLED 電視A1E型號在美國和俄羅斯出現殘像和其他品質問題,相當數量的產品因此被退貨。據悉,SONY A1 零售價高達 5000 美金,已屬于OLED電視中的高端產品,但品質問題依舊無法避免。OLED作為最具潛質的下一代電視顯示技術,在營銷中被宣傳為完美的技術,迎合了消費者對新技術的“獵奇”心理,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彩電消費者追捧。至今,不少論調仍聲稱OLED技術缺陷問題已經解決,但從事實看來,OLED技術壽命短、有殘影、良品率低、價格昂貴等先天基因缺陷始終難以克服,想要取代不斷提升的成熟市場主流技術,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analysis/2017/0930/48407.html

火候欠佳 有機分子先天缺陷無可避免
從CRT到LCD(液晶顯示),再到OLED和量子點的興起,有關電視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爭論從未停歇。而判斷一個新技術有沒有市場,首先應該從技術上先看其是否完善,是否具備替代的條件。 從技術角度來講,在認可OLED在柔性和輕薄方面上的優異體現同時,其壽命短、有殘影、良品率低等缺點也很難讓人忽視。

首先,由于OLED材料自發光的特性,當長時間在屏幕上播放相同影像,會出現一些比較暗的短暫殘像,而俗稱的“燒屏”則是發生了永久性殘像,原因是OLED面板RGB子像素中B(藍)像素因壽命較短發生損傷導致在畫面留下像殘像一樣的印記。另外,不穩定的有機材料涂層還是一枚隱藏定時炸彈。不同于量子點采用的無機晶體,有機分子作為OLED中的發光材料在穩定性上遜色了很多,這就決定了OLED的先天不足。其工作機制會導致屏幕工作電流不穩,從而在顯示亮色和暗色時電流大起大落,影響產品壽命。

其次,受自發光限制,OLED還具有面板亮度差的缺陷。有數據顯示,OLED電視的峰值亮度一般為 500 到 600 尼特,與LCD相比仍稍遜一籌。因此,OLED電視不適合在明亮的環境下觀看。試問,所謂的未來顯示技術卻不能讓屏幕在白天的室內擁有更好的視覺效果,難道消費者花大價錢買一臺電視,還得白天拉著窗簾看嗎?
事實上,OLED的諸多顯示優勢仍然停留在理論上,或者是實驗室里。尤其是對于彩電產品,OLED顯示面板的結構特性決定了其在電視機等大尺寸顯示產品上的制造異常困難,成本高昂,不論是從顯示效果、穩定性,還是從成本、生產規模方面都欠缺火候,而且并非是可以憑借技術進步全面解決的。

兩大痛點 OLED市場戰略風險巨大
近年來,隨著中國消費升級,高端彩電產品越來越成為購買主流。數據顯示,中國彩電市場今年上半年超高清電視滲透率達57.7%,遠高全球平均水平。但是OLED電視市場實際普及率非常緩慢,價格過高與OLED面板產能不足是擺在OLED市場推廣的兩大問題。目前OLED電視平均單價和同尺寸液晶相比是后者2— 3 倍,像一臺 65 寸OLED電視價格就逼近 25000 元左右。另一方面則是OLED面板產能不足,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上游產能嚴重不足,制約下游企業放開手腳大面積推廣。即便像LGD產能逐年上升,有望在 2020 年進一步擴大至 600 萬片,卻難以供應到大部分企業。因為根據市場數據顯示,全球彩電一年總銷量就達2. 5 億臺,再加上像京東方等其它面板企業,全球產能也不過 1000 萬片,僅占全球電視總銷量4%。產能低同時也讓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互為因果,市場難以快速成熟。
更危險的是,OLED電視面板供應存在結構性缺陷,這是制約OLED電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全球OLED電視面板只有一個最大供應商,即LG Display(簡稱LGD),止于目前,其他企業尚未形成OLED電視面板實際產能。OLED電視面板供應源單一、產能不足,直接制約了下游整機廠家的訂單需求,同時易形成面板壟斷,價格難以市場化。可以說,一旦LG想讓誰家的OLED電視賣的好,就可以進行面板資源的傾斜與重點扶持,OLED電視的市場戰略性風險巨大。

折戟未來 液晶彩電成熟優勢依舊
在 2014 年之前,NPD DisplaySearch曾預測, 2014 年OLED電視出貨量有機會超過 100 萬臺;到 2016 年,OLED電視市場普及率預計可超3%。然而結果事與愿違,DisplaySearch統計顯示, 2015 年OLED電視才有 34 萬臺的出貨量,而 2016 年OLED電視的出貨離3%(按照全球 2 億臺算,3%即 600 萬臺)更是相差甚遠,僅有 72 萬臺。而在全球彩電市場風向標的中國市場,OLED電視的推廣也不盡如人意。中怡康的數據顯示, 2016 年之前OLED電視每年的出貨量不到 5 萬臺,可謂慘淡。不論是從顯示技術更迭的歷史進程來看,還是從技術本身和消費趨勢角度來說,這些年來,OLED似乎都沒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一項新技術的成熟過程是很“辛苦”的事情。不僅只是能生產,而且要穩定的、高品質的、成本可控的大量制造,才談得上市場普及。
目前,液晶技術仍是行業內公認的最成熟可靠的主流技術,并且正在不斷精進提升中。這對OLED提出了更高的“替代”要求,在OLED尚未在4K市場站穩腳跟的時候,液晶技術不斷提升,不斷倒逼OLED,為OLED的普及帶來更多挑戰。其實在市場端,更多企業看好的也是液晶,從IHS DisplaySearch最近的預測數據來看, 2017 年液晶電視的出貨量為2. 22 億臺,而OLED電視的出貨量僅為 138 萬臺,而即便再過 4 年到 2021 年,液晶電視也將遙遙領先,出貨量預測為2. 43 億臺,而OLED電視的出貨量為 660 萬臺。這種情況下,OLED要想短時間內替代液晶幾乎不可能,至少3- 5 年內,液晶仍是現階段彩電市場的主流。成熟理性的消費者應當擦亮雙眼,選擇供應鏈成熟,大屏高清以及生態完整的更符合當今電視趨勢的產品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