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ED已不再受限于技術瓶頸,而是進入成本降低的課題
作者:51Touch時間:2017-09-12 來源:高工LED
北京時間09月12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MicroLED被視為有望挑戰當紅炸子雞——OLED面板的明日之星!日本民間調查機構矢野經濟研究所4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隨著Sony開賣采用了使用MicroLED的高畫質面板技術「CLEDIS」的顯示系統,2017年全球MicroLED市場規模預估為700萬美元,規模雖不大,但已開始「形成市場」。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7/0912/48281.html
MicroLED突破巨量轉移瓶頸有望,穿戴裝置亮相在即。MicroLED被視為有望挑戰當紅炸子雞OLED面板的明日之星,過去業界普遍認為MicroLED量產技術瓶頸考驗極高,尤其在巨量轉移(masstransfer)將是最大關鍵,不過,近期相關業者表示,MicroLED技術困難度低于業界預期,現階段已經從技術瓶頸進入降低成本的階段,目前巨量轉移的單次抓取量約20萬顆LED,以此換算,約10分鐘將可完成5吋手機面板,預計下半年將可看到樣品,未來進入終端應用商品化將指日可待。
由于MicroLED量產難度高,市場曾估計終端應用至少要3年才有機會看到,但錼創科技董事長李允立表示,由于客戶積極研發及導入,估計穿戴裝置樣品將有機會在近1——2個季度內看到,不過是否會進入量產仍有待客戶的策略考量,但可預期終端應用將可望在1年內準備就緒,MicroLED實現量產將不會等太久。
MicroLED作為自發光顯示技術,其每一個畫素都可作為單點驅動發光,尺寸為目前主流LED的1%左右,透過微小化LED結構排列,將畫素點的距離由原本毫米級降到微米級,分辨率可輕易達到1,500ppi以上,高于現有Retina顯示的400ppi達3.5倍。
隨著蘋果(Apple)積極布局及研發MicroLED制程,并傳出將導入智能手表或智能手機,帶動業界對于MicroLED市場潛力及應用的各種想像。由于MicroLED顯示器必須經過大量重復轉移的制程,以搬運微小化LED元件,才能提高生產性及降低成本,以蘋果收購的LuxVue為例,其專利便是透過靜電吸附進行轉移。
至于鴻海集團日前收購的eLux,系透過流體力學進行轉移;工研院則是借由電磁原理來吸附轉移。盡管轉移技術及原理呈現百家爭鳴,但業界認為巨量轉移將是影響MicroLED量產的關鍵因素。
錼創是由晶電、聯電、友達等多家臺廠投資,先前曾傳出可能遭到三星收購,但其予以否認。錼創目標是在下半年進入MicroLED試量產階段,機臺設備已陸續完成,目前無論在巨量轉移、芯片抓取或放置等制程環節,良率均已達到99%以上,且單次抓取LED顆數可達20萬顆,耗時約10秒鐘,若以5吋手機面板需600萬顆計算,相當于10分鐘左右可以完成。
李允立指出,雖然從液晶制程來看,目前MicroLED的99%良率還有待改進,且LED磊晶設計、巨量檢測及相關產業配合,如基板、驅動、封裝等環節,仍存有不少問題要解決,不過,以RGB三色的微小化LED元件進行巨量轉移,已有不錯進展,甚至可做出各種型態及產品的展示,MicroLED已不再受限于技術瓶頸,而是進入成本降低的課題。
目前若采用MicroLED技術做成手機面板,估計價格約300美元,相較于液晶面板價格約15美元、AMOLED面板約70——80美元,MicroLED顯示器仍過于昂貴。現階段要導入于手機或電視應用的確有難度,必須先尋求特殊利基型應用,例如智能手表、車載透明顯示器或VR/AR等產品,只要有廠商開始導入,未來市場擴大應用將非常快速展開。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