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將旗下運營的液晶面板事業的社內公司DDC分拆并考慮讓其上市
作者:未知時間:2020-03-17 來源:驅動中國
北京時間03月17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夏普面臨轉型?計劃分拆液晶面板事業,并考慮讓其上市。大約可能是“液晶之父”的身份加持,液晶面板一直都是夏普的核心事業,即便是三星與LG圍繞下一代顯示技術爭得頭破血流,但夏普依然堅定地認為,液晶之后還是液晶,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執拗的夏普已不再選擇堅持。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317/56566.html
根據日經新聞報道消息稱,夏普(Sharp)會長兼社長戴正吳16日在中國臺灣新北市接受視頻采訪時表示,計劃將旗下運營的液晶面板事業的社內公司Display Device Company(簡稱DDC)分拆出去,同時考慮讓其上市,期望自外部籌措資金,投資新一代面板技術;至于夏普旗下生產大尺寸液晶TV面板的Skai Display Product(SDP)公司則不在分拆名單中。

我們先來了解下DDC的相關情況。據了解,DDC通過日本龜山工廠、三重工廠從事智能手機、PC、車載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及研發,同時通過土界工廠生產OLED面板,其2018年度營收達到7000至8000億日元,是夏普旗下最大的事業群。
從之前夏普高調外嫁富士康,再到現如今夏普計劃分拆液晶面板是事業,可以看到顯示技術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即便偏執如夏普也終于到了向現實妥協的時候,計劃投資新一代面板技術,這顯然也是到了“夢醒時分”。
盡管在布局新一代面板技術的路上,夏普算是動身太晚,但夏普多項面板相關專利的深厚技術沉淀下,這就決定了夏普完全有能力從外部籌措資金盡快加碼新的面板生產線建設。關于新一代面板技術的選擇,雖然戴正吳并未明確,但根據夏普分拆液晶面板事業的具體舉措,我們也大可猜測,應該是OLED面板顯示技術無疑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消息報道,夏普目前正在和Japan Display Inc(JDI)展開協商,并有意收購JDI白山工廠。對此,戴正吳指出,若收購案成真,白山工廠也將列入分拆對象,與此同時,戴正吳還強調表示,即便是DDC成功上市,夏普也將保持繼續掌握經營權,維持5成以上的持股比重。
截至 17 日上午 8 時 10 分為止,夏普暴跌 5.43% 至 906 日圓,稍早最低跌至 901 日圓,創 2016 年 8 月 10 日以來盤中新低紀錄。
夏普目前正和 Japan Display Inc(JDI)展開協商,有意收購 JDI 白山工廠,而戴正吳指出,若收購案成真,「白山工廠也將列入分拆的對象,不過生產電視用大尺寸液晶面板的權益法適用公司『Sakai Display Product(SDP)』則不在分拆的對象內」。
相關閱讀:
夏普從液晶之父掉下神壇
夏普由創辦者早川德次于1912年創立,前身是東京的一家小金屬加工廠。充滿獨創性的產品研發讓公司取得飛速發展,成就了夏普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廠成長為全球性大企業。
據相關報道,夏普早期的自動鉛筆由金屬加工匠早川德次在1915年申請了專利,是最早的全球性暢銷商品之一。
1923年,關東大地震將早川德次的工廠給損毀,于是遷移到大阪東山再起,這也是自動鉛筆主要的客戶所在地。此后,夏普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各種獨創的商品。
自上世紀70年代起,隨著液晶技術的發展,夏普看中了其未來的前景,于是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但由于研發進展緩慢,導致公司業績持續虧損。
雖然持續虧損,但是管理層依然專注于技術研發,終于在2000年代,創造出液晶電視品牌AQUOS,為現代液晶電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夏普值得人們尊敬的是,全球第一條六代線、第一條八代線、第一條十代線(面板廠)都出自這家公司。夏普這種勇于挑戰極限,專注研發的精神曾經讓其液晶電視成本結構,比同行業少了近兩成。
2003年,夏普的液晶電視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成,成為毫無疑問的行業老大。在高端市場,夏普2004年推出的第一臺45英寸液晶電視價格高達1.3萬美元,2007年發布的首款猶如畫框的壁柜式電視,更引起全球關注。
夏普為何走向衰落? 可以說,2000年代是夏普最輝煌的時期。但是直到2012年,也就是夏普成立百年的時候,形式急轉直下。2012年第一季度,夏普液晶電視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下滑到5.1%,還不到9年前的十分之一。面板、電視與太陽能三大事業部都出現了虧損。
同時,韓國三星在狂追夏普,并逐漸超過夏普,后來成為液晶電視領域的行業第一。
2012年,在夏普危難之際,迎來了金主鴻海精密。一方面夏普需要扭轉巨額虧損的局勢,尋找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鴻海集團發展正盛,但擔心三星的快速崛起沖擊到自己在LED行業的地位,于是以670億日元(約8.5億美元)換取夏普約10%的股份,成為夏普最大的股東。
雖然鴻海集團成為第一大股東后,暫時緩解了夏普的現金流,但依然沒能扭轉夏普漸漸走向沒落的趨勢。直到2016年8月,中國反壟斷部門批準了鴻海集團對夏普的收購交易,鴻海集團以38億美元全面完成對夏普的收購。
2017年,郭臺銘為了振興夏普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以低價策略,雖然夏普的交易量有所提升,但是卻使夏普在2018年漸漸貼上了“便宜貨”的標簽。
為何走向衰落
夏普被迫賣給鴻海集團,以換取資金繼續生存,是多方面原因組成的。
最主要的外部原因是三星的崛起,沖擊了夏普,導致夏普走向沒落。因為夏普巨額投資的同時,三星也在投資,其規模甚至比夏普更大,但是三星集團的整體實力已經遠超夏普,除了液晶電視,還包括手機和半導體等。
除了外部原因,夏普走向沒落主要是諸多內部原因導致的。
夏普的綜合成本相比三星高出太多。液晶顯示屏生產是通過一道一道生產程序疊加起來的,它的生產過程和半導體非常相似,日本的半導體生產廠家在開發新一代產品時,完全是在原有的生產流水線上加入新的生產程序。由于半導體生產是自動化的,程序的數量直接決定生產成本,夏普的液晶顯示屏生產同樣也有這個弊端,無形之中提高了生產成本。
而三星在開發新產品時,開發初期就已經定下成品的架構,減少生產程序降低成本和新產品開發同樣重要。由于三星是后發企業,非常注重價格優勢,從而快速占領了夏普等成本較高企業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生產成本日趨變高的原因是夏普過于追求產品質量,導致成本過高。而在使用的過程中,往往用戶還未等液晶電視的壽命終結,就已經更換了更具性價比的新產品。
而且夏普長年只專注技術,不與同業交流,在客戶面前,拿不出好的產品規劃。過于專攻高端市場,沒有很好的定價策略,讓夏普的報價經常背離市場行情。
并且,夏普是一個非常傲慢的企業。在供應鏈方面,夏普以大企業的姿態壓榨其供應商,特別是業績出現下滑后對他們是漫天要價。例如:三洋在被松下收購后,工廠所在地方官員和名流愿意為三洋請愿,希望政府能予以幫助。但當夏普出現危機時,卻沒有地方官員和名流為其請愿。
沒有契約精神也是夏普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當液晶電視市場飛速發展時,索尼沒有自己的液晶顯示屏供應商,便求助于競爭對手夏普,并與夏普簽訂了合作合同。但是當時夏普的液晶電視非常暢銷,其單方面撕毀合同不給索尼供貨,最終索尼中斷了和夏普的合作,并和夏普的死對頭三星共同投資生產液晶顯示屏。
不僅如此,夏普自身的企業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基層的信息很難傳遞到決策層,雖然這種大企業部門互耗的情況非常普遍,但是夏普的內耗可以說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