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產能、上游材料和設備等多方面中國廠商距離韓國廠商差距大
作者:未知時間:2020-04-16 來源:中國電子報
北京時間04月16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OLED:我國距離韓國還有多遠?韓國媒體BusinessKorea在報道中稱,盡管中國企業在LCD TV顯示屏方面表現優異,但OLED顯示仍需投資五年以上才能趕上韓企。對此,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OLED產業與韓國仍存在一定的距離,中國還需要全行業協同發展,發揮產業優勢以縮小差距。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416/56886.html
近年來,在OLED領域,中國廠商正奮力追趕韓國“雙雄”三星顯示和LGD。三星在OLED中小尺寸上一枝獨秀,京東方等國內廠商的發展勢頭正猛;LGD在OLED大尺寸上一家獨大,京東方、TCL華星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努力發展成本更低的印刷OLED。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三年后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產能有望超過韓國。
與韓國仍有較大差距
“在OLED領域,雖然中國的產能不斷提高,發展勢頭越發強勁,但我們與韓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有效產能、上游材料和設備、下游應用等多方面。”賽迪智庫集成電路所耿怡博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
2019年首屆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發布的《中國OLED材料市場需求與投資機會白皮書》顯示,雖然我國OLED面板制造業規模不斷增長,但OLED配套材料產業仍處于發展起步時期。從市場情況來看,作為OLED產業的上游,配套材料具有利潤率高、附加值大等特征,主要集中在歐美、日、韓等國家。而我國目前受限于極高的技術壁壘,產業整體呈現規模小、產能低、產品技術門檻低等特征。
從有效產能來看,目前國內建成OLED產線的良率仍然較低,僅為70%。在建產能釋放速度慢,與韓國企業存在不小差距;從上游材料和設備來看,韓國企業對OLED上游材料和設備進行了很好的扶持,培養了諸多控股的材料和設備子公司,形成了良好的生態體系,在新產品研發、工藝路徑摸索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韓企利用先發優勢,設置了大量的專利壁壘,我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向其支付高額專利費,導致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減弱;從下游應用來看,三星的OLED屏幕首先供應給三星手機,LGD的OLED屏幕首先供給LG電視,品牌企業可以為面板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和有效反饋。

在中小尺寸OLED領域,三星利用其全產業鏈優勢率先實現了OLED產品的產業化;在大尺寸領域,LGD一家獨大。對于韓國企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耿怡認為有兩個:一是三星的技術實力、企業規模、產業鏈完整度都遠優于中國面板企業,其抗風險性、資源整合能力、新產品開發能力都更強;二是韓國政府始終將新型顯示作為制造業的關鍵環節,對三星給予了大力支持。
中國企業正聚力發展成本更低的印刷OLED,希望率先在大尺寸領域實現趕超。在去年的SID(國際顯示周)上,京東方展出了采用噴墨打印技術的55英寸4K OLED顯示屏,華星光電也推出了31英寸4K的混合量子點印刷顯示電視。時隔幾個月,在今年的CES展覽上,華星光電聯合廣東聚華開發的31英寸噴墨打印可卷繞柔性樣機也正式面世。
TCL集團CTO、華星光電首席科學家閆曉林強調:“印刷、柔性、可卷繞等技術的發展,將成為推動未來顯示產品、應用、生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據其透露,華星光電將以印刷OLED為契機,力爭三四年后與三星、LGD一起躋身第一陣營,并實現印刷QLED的全球領先。
“雖然印刷OLED的前景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目前離量產仍有一段路要走。”賽迪顧問高級咨詢師劉暾分析稱,其工藝穩定性不足、材料發光效率低、使用壽命短、工藝時間較長、核心設備缺乏、基礎專利集中壟斷等都是目前我國在發展印刷OLED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耿怡認為,從目前的技術發展情況來看,由于OLED技術仍在不斷發展中,不應該單獨承認或者否認任何一種技術,國內企業應該積極開展技術儲備和布局,同時注重蒸鍍和印刷兩種技術混用的發展趨勢,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協同發展彌補短板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企業的追趕之路,不僅僅是要做大做強面板制造企業,還應該在關鍵材料和設備、品牌應用和推廣等方面下大力氣,全行業協同發展,發揮產業優勢,切實彌補短板,才能逐漸縮小與韓國企業的差距。
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秘書長胡春明表示,我國面板企業一方面要堅持開放合作,與上游材料和裝備配套企業一起努力縮短學習周期,提高產品良率,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要貼近市場和客戶,充分發揮國內品牌和國內市場的稟賦優勢,開拓更多的應用市場和空間。
在采訪過程中,不少專家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認為OLED市場份額之爭就是技術之爭,而技術的進步有賴于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中國專門從事OLED研究的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曾有韓國媒體報道稱,不少韓國半導體、顯示器等領域的技術人才正在“出走”中國。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企業對于OLED人才的“求賢若渴”。
“從研發、設計到生產、組裝,中國OLED人才面臨全方位的短缺。”奧萊電子總裁隋鑫表示,“在OLED產業發展初期,依靠引入先進技術和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這是我們在最短時間內縮小中韓技術差距、快速發展產業最有效的途徑。”但是他同時指出,我國想要真正實現在OLED 領域的長遠發展,就不能一直依賴“拿來主義”,中國企業在大力發展新型顯示、多方布局產能、提升產能配套率的同時,更需要注重培養中國自己的技術研究人才,加強自身的基礎科研工作。
對此,胡春明強調:“事實上,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顯示行業的良性發展,重點推進產學研用通力合作。”據胡春明介紹,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國家正盡最大努力支持其配套材料的技術研發和公共測試服務平臺建設。以骨干企業為核心、以產業鏈協同創新為產業組織模式,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安排資金鏈。
產能有望趕超韓國
截至2020年2月,全球已建成AMOLED生產線25條,在建生產線3條,計劃2條。中國大陸地區已建成生產線13條,總投資規模接近5000億元,其中可生產柔性面板的6代線6條,在建和計劃各2條。
據專家預測,到2021年,我國OLED產線月產能將超過450kpcs,占全球產能比例26%;到2023年,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總產能占比將近46%。隋鑫認為,我國OLED 面板產能有望三年后超過韓國。
我國AMOLED產能持續增長,對OLED材料和設備的需求量亦水漲船高,帶動了我國OLED全產業鏈的不斷突破。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OLED中間體和粗單體材料生產市場,大部分產品銷往歐美、日韓等地。部分重要的終端材料已經成功打破國際進口壟斷的局面,填補了產業空白。如鼎材科技的彩色光刻膠和OLED有機發光材料目前已實現國產化替代;廣東阿格蕾雅成功研發了OLED材料百余種,可量產材料40種以上;山東奧萊電子也成功完成了OPEN MASK Frame的樣品制作,預計今年實現量產。
而在OLED的生產設備上,中國在相對傳統的光刻設備、封裝及檢測設備方面,大富科技、深天馬、錦富新材、天通股份等廠家占據一定市場份額。蒸鍍設備方面,合肥欣奕華通過自主研發,也已實現研究用G1蒸鍍機和量產用G6H蒸發源銷售突破。
在OLED面板的生產和整合領域,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和輝光電、深天馬等企業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京東方的OLED柔性屏已經得到市場的高度認可,將成為蘋果公司繼三星、LGD之后的第三大柔性OLED面板供應商。
隋鑫表示,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續加大、行業技術的提升以及下游市場OLED面板需求的不斷增長,我國趕超韓國或許不需要太長時間。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