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OLED廠家初具向更核心材料制備進軍的架勢
作者:未知時間:2020-05-29 來源:華強電子網
北京時間05月29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主位之爭”聚焦OLED供應鏈 “國產屏”何以保證不“被斷供”
盡管“內斗”形勢日益加劇,但宏觀來看,本土面板廠商的最終宿敵仍然是三星、LG以及JDI等這類主流顯示面板大廠。盡管這些年,國內如京東方、TCL華星以及深天馬等廠商通過持續(xù)努力不斷攻城略地,在LCD面板市場打下了一片江山。但面對需要更高技術門檻的OLED戰(zhàn)場,本土企業(yè)雖通過過去多年的持續(xù)攻堅獲得了一定的量產出貨能力,但相比三星以及LGD這類大廠而言,在整體質量和實際應用表現上仍存差距。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529/57262.html
就以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華為P40 Pro屏幕“抽獎”為例,為保供應鏈穩(wěn)定,P40 Pro的顯示屏來源于LGD和國內某屏廠兩家不同的屏幕供應商。也正因此,消費者會隨機購買到采用LGD和國產屏不同屏幕品牌的手機,類似于“抽獎”,但二者在顯示效果和屏幕質量上卻大有不同,這也引得不少消費者詬病。畢竟,從屏幕子像素的排列上來講,RGB-Delta的排列方式在實際PPI的折損上要比LGD的鉆石排列更多一些。所以,同樣一塊屏幕,如果消費者買到的是LGD版本的,在顯示精細度上會更高。
三星就自不必說,有業(yè)內人士分析,典型以亮度均勻性來做對比,三星E3發(fā)光材料的屏幕,高低亮度差基本可以控制在50nit之內。而國內如某大廠的顯示屏最大高低亮度差在104nit左右,這也是為何會被詬病稱為“抹布屏”的問題所在。
當然,“國產屏”的相對弱勢也是事出有因。某業(yè)內資深人士認為:“從現在的進度上來講,其實國產屏在OLED方面已經做的很不錯了,在國際市場上已經開始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從性能參數上來看,比如屏幕子像素的排列,實際上也是為了規(guī)避三星這類國際大廠的一些技術專利而‘曲線救國’,所以難免就會出現一些質量上和應用上的問題。”
另一方面,智能手機OLED“國產屏”主力軍們,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自然也會成為美日韓等國在供應鏈端進行各種有預謀的限制的“頭等目標”。畢竟,無論是生產AMOLED屏幕產線所需的機床、設備以及核心材料等多個供應鏈關鍵環(huán)節(jié),幾乎都有美日韓企所卡位。就拿有機發(fā)光材料為例,目前來看,國內能夠實現高質量以及大規(guī)模的有機發(fā)光材料量產的廠商少之又少,供應商主要集中于歐美日等海外企業(yè),比如小分子發(fā)光材料領域的出光興產、三井化學、三菱化學等,約占據80%的市場份額,而高分子材料領域也有covion、英國cdt、美國杜邦等。
相對來講,國內雖然從事該領域材料生產的企業(yè)也不少,但真正能夠直接為面板供應材料的卻屈指可數,某業(yè)內資深人士解釋到:“發(fā)光材料的制備流程首先是將化工原材料有機合成中間體或單體的粗品,然后再合成OLED單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合成升華前材料或升華材料,最后由面板生產企業(yè)蒸鍍到基板上,從而形成OLED有機發(fā)光材料層。但由于整個過程中涉及非常多的核心關鍵技術,歐美日韓企業(yè)在這個領域已經建立了很強的專業(yè)壁壘,國內企業(yè)想要在沒有技術授權的情況下,規(guī)避專利并開發(fā)出新的量產方案實屬困難。”
目前,國內廠商已經開始在OLED中間體或單體粗品材料的供應上逐步打破壟斷,雖然真正能夠提供技術難度更高的“升華品”終端材料的企業(yè)非常之少。但樂觀來看,國內在中間體和前端材料領域也算小具規(guī)模,不少企業(yè)已經能夠實現規(guī)模量產并打入全球OLED材料供應鏈,某種程度上來講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產化”,初步具備了向更核心關鍵的材料制備領域進軍的底氣。
同時,國內企業(yè)也在不斷通過參股、并購國際大廠的相關業(yè)務等方式來建設自主供應鏈。比如今年2月26日,國內雅克科技(002409)宣布以580億韓元(折合人民幣約3.35億元)購買LG化學下屬的彩色光刻膠事業(yè)部的部分經營性資產,主要包括與彩色光刻膠業(yè)務相關的部分生產機器設備、存貨、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經營性應收賬款等,進而獲得了在彩色光刻膠和TFT-PR光刻膠的技術、生產工藝和全球知名大客戶資源,強化了面板光刻膠領域的“國產化”堡壘。
但眾所周知的是,從0到1容易,從1到N卻難。畢竟,更多高技術門檻的核心關鍵技術領域本土企業(yè)在過往經歷中未曾有過探索,且需要規(guī)避各種國際大廠設下的專利陷阱,同時還要防備國外企業(yè)在供應鏈上的重重卡位,在此基礎上開辟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難度可見一斑。雖然,眼下通過收購和參股等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國外先進大廠的相關技術資源和專利,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本土企業(yè)仍需借助已獲得的基礎資源去發(fā)展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以及“國產化”人才和團隊,因為若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一旦國外核心技術團隊借機出走(比如最近的Imagination核心團隊出走事件),最后留下的只能是一張“空頭支票”,再優(yōu)質的資產和技術資源可能價值也將大打折扣。
總之,手機OEM的這波集中“砍單熱”,雖然從表面上對整個面板產業(yè)會造成較大沖擊,提升面板市場的投資風險。但從側面來看,這種不斷加劇的“內斗”形勢卻有利于供應鏈的進一步優(yōu)化,未能經受住市場波動考驗的企業(yè)將快速出局,留下來的也都將是大浪淘沙后的高質量供應商,這將為未來手機廠商們提供更高效且集中化的選擇。但長遠來看,本土企業(yè)要想真正在國際市場樹立比肩三星等大廠的競爭力,仍需將主要精力集中于OLED等這類更高技術門檻且更受市場歡迎的技術的開發(fā)上,盡管現有國產供應鏈難以滿足需求,但編者相信,后續(xù)國內越來越多企業(yè)開辟“曲線救國”的路徑,加之國內在“國產化”技術團隊和人才的培育力度的不斷加大,讓國際手機大廠大量采購“國產屏”,自然也不再是“天方夜譚”。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yè)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