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03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國內面板上游材料、設備成熱點 一年上市企業逾十家。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能今年有望占全球六成、AMOLED面板產能也不斷擴張,但上游材料、設備的“瓶頸”突破迫在眉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近日表示,配套建設正在成為投資熱點,許多上游企業都在積極推動在中國大陸投資。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1203/58875.html
從資本市場看,配套體系也正在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劉文強說,從去年到今年,超過十家企業登陸中國股市,而且還有一批企業正在推進之中。
上游投資偏少“破局”
清華大學教授張百哲在一場行業大會上曾說,2019年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的本地化配套率已達55%。其中,在材料方面,偏光片、玻璃基板、光刻膠等9個關鍵材料的增長不錯,液晶材料的本地化率已達90%,OLED發光材料的本地化率最差、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設備方面,本地化配套率只有13%,做的是測量、搬運等設備。張百哲說,中國面板產值占全球37%,可是上游材料產值只占全球15%、設備只占5%,上游配套的地位與中游面板不匹配,而中國在顯示產業上已投資超一萬億元,因此形成全產業鏈競爭能力是中國顯示生態鏈的首要目標。
目前,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鏈的上市公司已從12家增加到38家,而且現在很多是上游材料、設備的上市公司。在張百哲看來,資本注入是好現象,過去國內的投資重點放到了面板廠,上游材料和設備的投資偏少,造成上游材料和設備領域沒有大的公司、都是小型公司。
最近,國內顯示產業鏈上游的上市公司投資動作頻繁。12月1日,彤程新材(603650.SH)公告透露,通過全資子公司投資5.6988億元在上海建設年產1.1萬噸平板顯示、半導體用光刻膠及2萬噸相關配套試劑生產線,預計2021年末建成投產,2025年達產。
11月30日,凱盛科技(600552.SH)公告,新增投資4981萬元建超薄柔性玻璃(UTG)一期項目,將量產6-8英寸的30微米至7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達產后預計將實現收入超3億元,計劃在2021年上半年具備供貨能力。
更早之前,由東旭光電(000413.SZ)先后宣布其承建的OLED載板玻璃及藥用玻璃項目和蓋板玻璃生產線分別在甘肅省天水市和四川省綿陽市開工,包括4條6代OLED載板玻璃生產線、10條高端藥用玻璃生產線,計劃2021年9月前投產。
此外,中游面板龍頭上市公司也在加快扶持上游配套企業。近日,由山東國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首批OLED蒸鍍用陶瓷點源完成交付。作為顯示面板蒸鍍機的核心部件,它的成功研制是中國OLED行業核心裝備及器件國產化的一次重要突破,背后離不開京東方(000725.SZ)的扶持。
蒸鍍是OLED核心工藝,點源是蒸鍍機的關鍵器件,目前國內各大OLED面板廠配套的點源均為日本和韓國進口的傳統金屬點源。京東方與山東國晶從2018年開始合作,聯手攻克行業瓶頸。山東國晶的新型陶瓷點源,采用復合陶瓷加熱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
向最難的領域“進軍”
中國面板產能在全球的占比持續提升,吸引全球顯示產業鏈上游資源進一步向中國大陸轉移。
面對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崛起,韓國企業三星、LG正逐步退出LCD(液晶)產業,轉而聚焦OLED產業,中國企業趁機接盤LCD上游業務。今年6月,杉杉股份(600884.SH)和LG化學簽訂了協議,收購LG化學8條偏光片生產線、1700項專利及有220多人的研究院,并購金額約10億美元。
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在2020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透露,今年12月此項交易將交付70%,再用兩年全部完成。LG化學在中國有多條偏光片生產線,包括南京4條、廣州2條;其在韓國的2條偏光片生產線將搬到蘇州。杉杉想在廣州再增2條線,還考慮布局合肥、武漢和重慶。
在最薄弱的OLED材料領域,本地化突圍也有進展。12月1日,日本出光興產在中國的首個OLED發光材料制造基地在成都投產,預計2021年初交付首批產品,年產12噸OLED發光材料。德國默克今年則在上海擴建OLED材料技術中心實驗室,并開建OLED材料生產基地,計劃未來兩年內完工。
國內OLED材料和設備供應商奧來德(688378.SH)今年9月登陸科創板,募資建設年產10000公斤AMOLED用高性能發光材料及AMOLED發光材料研發項目、新型高效OLED發光材料研發項目和新型高世代蒸發源研發項目。10月公告在日本建設研發平臺,做OLED印刷型發光材料研發項目。
中國大陸面板業兩強之一華星光電的母公司TCL科技(000100.SZ)今年也加大在上游材料方面的投資與布局。通過斥資百億收購中環集團,控股以半導體材料和光伏材料為主業的中環股份(002129.SZ)。10月TCL華星光電聘請一批技術顧問,其中過半為材料專家,欲攻克OLED等材料。
顯示芯片亦在艱難“攻關”。集創北方董事長張晉芳說,今年顯示屏用芯片產生了巨大的缺口。2021年,中國大陸屏幕的市場規模將占到全球65%,屏幕很多關鍵材料過去幾年實現了國產化,但芯片領域才剛剛起步,芯片只占整個顯示屏價值8%的份額,卻是決定顯示質量最關鍵的一環。
目前中國大陸面板廠商一年采購的高端顯示芯片金額超過100億元,其中95%來自中國臺灣、美國和韓國。在高清顯示領域,電視機芯片(SOC)海思有供應,只占市場份額5%;在顯示驅動領域,基本上全被韓國和中國臺灣的供應商壟斷,這兩個地方是基于三星、友達對整個產業鏈的拉動。
張晉芳說,中國目前顯示驅動芯片每個月需要22萬片,中芯國際從2021年才開始具備顯示驅動芯片產能且產量非常少。集創北方在顯示領域芯片方面積累了1200多項專利,得到了面板廠京東方、深天馬(000050.SZ)及終端企業華為、小米等的認可,今年啟動了國產化供應鏈條的推動。
集創北方已引入京東方、華星光電作為戰略投資者,欲借鑒韓國產業鏈垂直整合的模式。張百哲認為,構筑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生態鏈的核心是顯示面板企業,領軍企業需起主導和核心作用,這些企業必須掌握核心技術,并與上下游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有效帶動整個產業和生態鏈的發展。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