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1月30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柔宇遞交招股書,千億估值靠何支撐?柔性顯示屏及折疊屏手機研發生產商柔宇科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范圍內,都堪稱是一家神秘、且極具爭議的科技獨角獸。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1/0130/59260.html
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12年成立以來,柔宇已經完成了13次融資,估值達到60億美元。這家公司獨創的ULT-NSSP柔性屏技術路線,是獨立于三星LPTS陣營之外的全新OLED工藝。搭載這一技術路線自研的全柔性屏,柔宇先于其他手機廠商,得以在2018年10月率先發布商用折疊屏手機。與此同時,柔宇也因產能、良率以及應用落地等問題遭遇外界質疑。
日前,柔宇在科創板遞交了招股說明書。隨著招股書的曝光,這家企業也第一次揭開了自己的神秘面紗。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2019年柔宇科技營收2.27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0.7億元。對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尖端制造企業而言,這一數據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固定投資動輒高達數百億元的OLED顯示領域。
公開數據還揭示了自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 1.6億元、4.88億元、5.86億元和 5.83億元,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 308.17%。簡單理解就是,柔宇在最近三年每收入一塊錢就要拿出3塊錢來進行研發投入。在全柔性屏市場培育期,柔宇也只是處于從創業期到快速成長期的發展階段,能做出這樣巨大的研發投入,顯得有些孤注一擲。
柔性屏市場到底有多大,柔宇緣何孤注一擲?
招股書顯示:公司于 2018 年 6 月點亮投產的一期產線,每年設計產能為 280 萬片約 8 英寸 的全柔性顯示屏。與此同時,柔宇也在招股書中指出:「公司雖掌握業內領先技術,但目前尚需擴大生產規模以占據更高的市場份額和滿足客戶對于大規模量產的需求。」
因此,為滿足大客戶對于產能的規模保障要求,柔宇本次擬公開發行12000萬股人民幣普通股(A股),募集資金144億元,其中約50億元計劃用于柔性顯示基地升級擴增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8英寸全柔性屏3,670千片、7.2英寸全柔性屏1,742千片、10英寸全柔性屏912千片,總計新增年產能6,324千片。
隨著柔宇全柔性屏量產的逐步推進,全柔性面板市場有望形成三星和以柔宇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分庭抗禮的趨勢。而全柔性屏,也即將成為顯示面板市場未來的一大增長引擎。

柔性屏到底有多火?一組數據可見一斑。
艾媒咨詢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柔性顯示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指出,預計到2022年,柔性屏在所有顯示設備中的全球產能占比將達到46%。而國金證券發布的《2019年柔性屏行業專題報告》則指出,到2023年,全球柔性OLED手機出貨量有望達到6.53億部,滲透率則將達到40%。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報告中提及的柔性屏,既包括固定曲面顯示屏(Curved Display),也包括可以自由折疊的全柔性屏(Flexible Display) 。而國金證券研究所給出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1年,搭載全柔性屏的折疊手機出貨量有望達到1420萬臺,而到2023年,折疊手機滲透率有望超過 2%。
眼下,限制柔性屏普及的重要原因,就是柔性屏設備高昂的定價。而高定價則來自于柔性屏的高成本。CGS-CIMB于2019發布的BOM數據顯示,三星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的顯示模組成本高達218.8美元,遠遠超過其他主流旗艦手機。從另一組數據也可以窺見柔性屏的成本之高:第一代折疊屏后機推出時,國內品牌(華為)公開可以查到的官方換屏價格是7000元人民幣,三星的換屏成本是599美金(折合人民幣約4000多元),柔宇官方換屏成本是2499元人民幣。
但隨著柔性屏生產工藝的逐步成熟,供應鏈企業生產良率的不斷提升,柔性屏的硬件成本必然會逐步下探。
DSCC預測,到2022年,與三星Galaxy Fold相同規格(7.3寸AMOLED折疊屏面板)的顯示模組成本有望下探到90美元,這一數字已經與當前主流旗艦手機的顯示模組成本持平。
而柔性屏最值得期待的應用場景,就是折疊屏手機。目前,三星、華為的折疊屏手機都已開售,蘋果的折疊屏手機專利也被曝光。TCL、OPPO也在今年展示了柔性屏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卷軸屏手機,收獲了不少手機玩家的期待。
而早在2018年,柔宇科技就發布了可折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柔派」。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表示,這是全球第一款實現量產的折疊屏手機。今年9月,柔宇發布了旗下第二代折疊屏手機,并搭載了5G通信模塊及柔宇自研的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發布后數天內京東商城預約量一度達到30萬人。
在柔性電子產業,柔宇是一家非典型企業。它既生產柔性屏,也圍繞柔性屏推出了自己的折疊屏手機品牌「柔派」。全產業鏈的布局模式,讓柔宇有機會實現更高的毛利率。如今,這家非典型企業走向上市,而圍繞在它身邊的爭議,則仍未停止。
柔性屏技術路線之爭,才是柔宇的溢價之源?
據雷帝網今年5月報道,柔宇科技已于2019年第四季度完成3億美元融資,目前估值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0億元。彭博社11月30日援引知情人士信息稱:柔宇科技最快12月在科創板提交上市申請,估值或超過80億美元。此外,柔宇在IPO期間還將募資144億元。按照科創板目前新股普遍的100%溢價,柔宇的IPO后市值有望達到甚至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約合京東方的1/2。
成立僅8年時間的柔宇,靠何支撐起如此巨大的估值?答案,也許是其在柔性電子領域的獨家技術路線。其采用的ULT-NSSP技術路線獨樹一幟,也給柔宇帶來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與芯片類似,OLED屏幕作為精密電子元件,也集成了大量的晶體管。這些晶體管集成電路同樣由硅基材料制成,但與芯片不同的是,屏幕無法承受高達900℃的退火工藝。因此,由三星主導的顯示面板廠商們,大多采用了低溫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技術,將退火溫度控制在450℃,以便在玻璃上集成電路。進入OLED時代后,LTPS更是成為了幾乎唯一的技術路線。
近年來,京東方、天馬、維信諾等企業紛紛實現OLED面板的國產替代化,它們選擇的技術路線,都是LTPS。而柔宇的ULT-NSSP(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工藝路線,則與LTPS路線截然不同。該路線使用超低溫工藝和非硅半導體材料加工顯示面板,核心生產工藝溫度控制在300℃以內甚至更低。
與LTPS技術相比,ULT-NSSP省略了高溫脫氫、離子注入、激光退火等復雜工序,并減少了曝光顯影次數,精簡了柔性顯示面板的核心工藝制程。因此,從理論上,柔宇的柔性屏生產線成本更低,生產良率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工藝流程的簡化,也讓柔宇柔性屏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從柔宇FlexPai手機的換屏價格來看,遠低于三星等廠商,顯然離不開柔宇自研工藝的支撐。
但所有的硬幣都有兩面,獨創的工藝路線也讓柔宇面臨著更多挑戰。LTPS路線被三星等國際巨頭打磨了超過20年時間,生產工藝成熟,產能爬坡穩定。因此,大部分國產面板廠商選擇LTPS路線,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而ULT-NSSP路線則需要從0開始,柔宇面臨的技術挑戰顯然更加艱巨。但這一路線也擁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即完全自主可控。未來,一旦三星等國際巨頭對中國企業發動專利戰,國產面板廠商們仍舊面臨著技術斷供的風險。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自主可控的技術路線擁有更強的韌性。
事實上,自主可控的技術路線,也許正是柔宇被投資人看好的一大原因,柔宇的溢價也來自于此。正如特斯拉通過創新能源PK傳統汽車巨頭一樣,柔宇也采用了全新的路徑來試圖與顯示抗衡。在某種程度上,未來全柔性市場競爭的實質,或將是LTPS與ULT-NSSP這兩條技術路線之爭。在柔性顯示市場,中國與國際巨頭們已開始同臺競技。
從0到1,中國原創科技能否借“柔宇模式”實現彎道超車?
如今,在關鍵科技領域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之一。多地政府也開始聚焦芯片及顯示面板賽道,意圖在這些領域培育出新的國民驕傲。
例如,2019年,四川出臺了《四川省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產業培育方案》,將「一芯一屏」作為核心突破口。所謂的「一芯一屏」,即芯片與屏幕,這也是手機等主流電子產品中最重要的兩大元件。只有在「一芯一屏」上實現技術自主可控,擺脫對國外產品、技術的依賴,中國科技才能擺脫「引進+模仿+改良」的「從1到2」模式,實現底層技術上的完全突圍——「從0到1」。
而底層技術及其依賴的龐大基礎工業,也正是中國科技產業的一塊短板。今年11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華為內部的「C9高校校長一行來訪座談會」上指出,中國芯片問題并不是設計技術能力問題,而是制造設備、化學試劑等底層技術研發上的問題。中國必須在基礎工業上加大重視,才能不被掣肘。
面對國際巨頭的技術壁壘,中國本土企業要想完成「彎道超車」,也并非不具備機會。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的科技產品本土市場、完備的基礎工業體系、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及高水平的配套設施。隨著全球經濟逐漸步入區域「內循環」時代,中國的這些優勢也將被進一步擴大。
而聚焦到全柔性屏這一細分市場,無論是國際巨頭三星,還是其中國挑戰者柔宇,面對的都是一片完全新興的市場。在今年3月召開的柔宇2020年技術大會上,柔宇相關負責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全球柔性電子產業在2025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未來前景可觀。
圍繞柔性屏這一核心產品,柔宇也在嘗試更多布局。在許多人眼中,折疊屏手機是柔性屏最大的應用場景。因此,柔宇推出了面向C端市場的柔派手機,讓更多人了解到柔性屏。但與此同時,在B端市場,柔性屏的應用場景,其實遠不止折疊屏手機一個。
柔性屏極致輕薄的特性,可以讓其運用于各種交通工具之內。與傳統顯示屏相比,柔性屏可以無需使用玻璃等堅硬材質蓋板,當車禍等意外發生時,屏幕不會產生碎片并威脅人身安全。與此同時,柔性屏由于重量較輕,也讓其獲得了航空業的青睞——搭載柔性屏的飛機,可以降低一定重量,大大減少日常運營的成本。
事實上,早在2018年12月,柔宇就與飛機研發、制造企業空中客車達成合作。后者未來制造的飛機,有望搭載柔宇研發生產的柔性屏幕。雙方此后對外展示的飛機客艙行李架,就搭載了柔宇的8英寸柔性屏,這塊屏幕可以完全貼合行李架的彎曲角度,并為乘客呈現到達機場、天氣狀況等信息。
從產業鏈上游的柔性屏到下游的柔性電子設備,柔宇正在試圖打造自己的柔性屏生態。這種從底層到上層、層層整合的產業模式,讓柔宇成為了中國科技企業中并不多見的存在。
而事實上,也正是這種從底層技術出發,切入全產業鏈的模式,才能讓柔宇擺脫三星等國外巨頭潛在的技術封鎖成為可能。未來,在柔性屏之外的其它領域,“柔宇模式”也有望成為中國企業的一大范例,成為中國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新路徑。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