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02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越虧越補,國家拼命支持發展國產屏幕的邏輯是什么?

今天(6月2日)晚上8點,華為將發布鴻蒙操作系統。雖然成敗還未可知,但對中國手機行業來說,無疑是里程碑的一刻。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1/0602/60016.html

從山寨機大國,到占據智能機市場半壁江山,再到現在有了自己研發的操作系統,過去十多年里,中國手機行業完成了一次偉大的崛起。

聚光燈前,我們看到的是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企業,而在它們背后,還有一個同樣功不可沒的行業——顯示器面板,也就是普通消費者所說的屏幕。

可以說,如果沒有顯示器面板行業的發展,中國在手機和互聯網領域將是另一番光景。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面板行業的故事。

01. 國家為什么會低利息借錢給面板企業?

普通用戶對面板行業的關注度很低,但各級政府對面板企業卻非常關注,支持起來可以說是不遺余力。

京東方、TCL、深天馬、龍騰光電等面板企業,都從銀行、政府那里借到了很多很多錢,而且利息還很低,平均下來不到3%。

有些地方政府對面板行業的支持,已經到了“窮誰也不能窮面板”的地步。

比如,2008年,京東方落戶合肥,合肥市政府投資了30億元,并協助解決了85億元的貸款,為了籌錢給京東方,當年合肥市政府甚至把在建的地鐵項目都暫停了。
 


京東方第六代TFT-LCD生產線落戶合肥

更令人羨慕的是,面板企業借的錢有時候甚至不用還:

2009年,TCL集團旗下的華星光電在深圳興建新生產線,總投資245億元,深圳市投資了一半,幾年后又豁免了51億元的債務。

2018年,福州市政府豁免了京東方63億元的債務。

到后來,政府對面板企業的支持甚至形成了一種模式:每當面板企業要興建新的生產線,政府都會先用自己的錢解決一部分,再出面組織銀團貸款(多家銀行、金融機構共同貸款,以分擔風險)解決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才由企業自己去解決。

借錢容易,利息低,有些錢還不用還,如此優厚的條件,放眼全國估計也找不到第二個行業了,隔壁的房地產老板看了都饞哭了。



TCL旗下華星光電的債務得到豁免

政府如此鼎力支持,面板行業一定很賺錢吧?

并沒有,面板行業的利潤其實還非常低。2020年,A股所有面板企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只有7.21%,勉強跑贏GDP增速。

要知道,面板企業的利潤里還有一大塊是政府的補貼,比如京東方2020年凈利潤為50.14億元,其中就有多達26億元是政府的補貼。如果再把這部分扣除,面板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還會更低。

那么,政府為面板企業花了這么多錢,到底圖個什么?

圖的是其他行業的發展。

顯示器面板是典型的“新基建”:本身不怎么賺錢,但它能讓與其相關的行業賺更多的錢。

我們的面板行業站起來了,我們的手機廠商才有崛起的基礎。

2010年,HTC Desire系列手機銷售長虹,但他們很快遭到了三星的強烈打壓——斷供屏幕,HTC被迫改換屏幕面板,三星手機趁機攫取了市場份額。

可以想見,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面板產業,國產手機的崛起之路將會艱辛許多。就像京東方的創始人王東升所言:“如果沒有像京東方這樣的企業,華為、聯想、小米、魅族們,得給牢牢掌握面板行業話語權的三星、LG、夏普這些日韓企業多貢獻多少營收?”

再想遠一點,如果國產手機無法崛起,智能機的普及會慢上許多,那么滴滴、美團、抖音、快手的成長就更要打上問號了。

即使不想這么長遠,面板企業對產業鏈和城市的帶動效應也非常明顯。比如京東方落戶合肥市,解決了很多就業,吸引了一批產業鏈上的企業進駐合肥,京東方帶動的GDP總量,已經遠超當年合肥市政府的投資額了。

補貼一個“不賺錢”的行業,換來城市的發展和更多行業的“賺大錢”,這就是政府拼命補貼面板行業的經濟賬。

02. 逆周期投資:面板行業的必殺戰略

有人會說,面板企業就不能爭點氣嗎?就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嗎?

很遺憾,真的不能。

這事兒得從韓國人說起。

面板行業是典型的周期行業。一輪典型的面板周期,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繁榮期:當一種新型電子產品面市后,會產生龐大的顯示器面板需求,刺激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比如,1992年,IBM推出了著名的ThinkPad筆記本電腦,夏普、富士通等日本企業紛紛興建面板生產線,都想吃下筆記本電腦屏幕這塊大蛋糕。

衰退期:因為大家都在拼命生產,產品很快供大于求,面板價格暴跌,企業利潤驟減,不得不轉而減產。

復蘇期:面板價格暴跌后,一些原本不存在的需求開始慢慢出現、壯大。比如,液晶屏幕價格暴跌后,原來只能用在高端筆記本電腦上的液晶屏,現在普通價位的臺式電腦也能用得起了。于是,需求超越供給,價格猛漲,企業再次擴大規模,下一輪周期開始。

本來,在這種周期行業里,各家企業的經營策略都高度一致:行情好就擴產賺錢,行情不好則減產過冬。

直到韓國人殺了進來。

1995年,三星和LG正式進軍面板行業。當時正值ThinkPad熱潮后的衰退期,面板價格跌到谷底。正常來說,此時應該裁員、關廠、削減產量,等待下一輪周期的到來。實際上,日本企業們也確實是這么干的。

但韓國人不這么玩,他們的打法就四個字:

超級加倍!

三星和LG非但不縮減產能,還擴大產能,被日企裁員的工程師,他們照單全收。不單繼續生產已經嚴重供給過剩的筆記本顯示屏,還投產尺寸更大、價格更貴的屏幕,為下一輪周期做準備。

當然,超級加倍的成本是很高昂的。

擴產導致面板價格越打越低,有時候甚至比成本更低,三星和LG的面板公司連續虧損了9年,虧掉的錢比它們的注冊資本還要多。

它們為什么沒倒閉?因為只要韓國政府沒倒閉,它們就不會倒閉。韓國政府給三星和LG提供了巨額的低息貸款,保證它們能夠“只要虧不死,就往死里虧”。

靠著這種逆周期投資戰略,韓國企業成功扛過行業寒冬,擠走了一眾日本面板企業。進入新世紀后,液晶電視開始普及,兩家提前布局的韓國企業一飛沖天。

讓我們再回到前面的那個問題,中國面板企業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看看日本面板企業的結局就知道了。

03. 逆周期投資的關鍵:并不是錢

《經濟學人》雜志曾將三星在半導體、面板行業的勝利,歸功于韓國政府的鼎力支持。

想要戰勝三星,就得要戰勝韓國,而一家企業是戰勝不了一個國家的。

于是,我們在新世紀伊始,便開啟了對面板企業的扶持。特別是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正因為有了國家意志的強力支撐,中國面板企業才能挺過嚴冬。

但未來我們和韓國在面板行業上的競爭,并不是比誰更有錢,誰補貼得更多。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都知道筆記本電腦誕生后,臺式電腦也用上了液晶屏幕,但在當時,誰又能斷言電腦一定會走進千家萬戶呢?比如,日本企業就曾斷言14英寸的屏幕已經完全夠用了——他們只考慮了筆記本電腦,輕視了未來液晶電視的需求。

我們也知道液晶電視普及后,人們對電視屏幕的需求會越變越大。但在當時,誰又能斷言超大尺寸的面板一定能研發出來呢?

當時企業能明確知道的,就只有一跌再跌的面板價格,以及難看的財務報表。如果衰退之后,新產品不能很快出現,又或是新產品的技術路線和自己的布局不同,那所有的投資都會付諸東流。

韓國企業之所以能戰勝日本企業,是因為他們堅信新技術一定會研發成功,新技術也一定會刺激新需求,衰退過后必然是復蘇,將來的利潤一定會大幅超越現在的投入。

所以,韓國企業的勝利,不只是資金的勝利,也是技術、遠見和勇氣的勝利。

同樣的道理,未來在面板行業同韓國競爭,資金只是基本條件,關鍵在于,誰能夠把握行業發展的方向,誰能夠生產更好的產品。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