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8月13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東旭集團董事長李兆廷被譽為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第一人。從一個小制造廠發展為總資產達2000億元,涵蓋高端光電顯示材料等產業的大型集團,他是如何做到的?東旭人又是如何突破技術封鎖,實現進口替代,保住國內玻璃基板產業根脈的?
這一篇文章將帶你走進東旭集團董事長李兆廷背后的故事。
1997年,東旭集團有限公司起步于河北石家莊,32歲的李兆廷做起了進口設備國產化細分領域——電子玻殼裝備引進和技術創新的生意。在他的帶領下,短短幾年時間,東旭就成功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封鎖,打開了市場的大門。
2004年,東旭一躍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電子玻殼裝備制造商,市場占有率超過50%。安彩集團、彩虹集團、寶石集團等特大型CRT企業都是東旭的客戶。
在光電顯示裝備制造“國產化”的道路上,東旭初戰告捷。通過國產化,東旭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極大地提升了國內CRT產業的話語權。
電子玻殼研發制造的成功,加強了李兆廷的信心。在他心中,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決定著企業國內競爭乃至國際競爭的成敗。于是,李兆廷為東旭集團做出第二個重要決定:向液晶玻璃基板轉型。
2006年以前,家庭中常用的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上的面板玻璃曾一度完全依賴進口,我國沒有自主生產能力。在當時,僅美、日等國的4家企業就壟斷了全球100%的市場。
該行業技術壁壘強、資金投入大,很多企業都望而卻步。然而東旭集團卻于2010年迎難而上,在鄭州主導投資、設計、并建成了國內第一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五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生產出我國首片國產第五代液晶玻璃基板。
這不僅推動了“中國屏”的成功逆襲,促進了“缺芯少屏”中“屏”的問題的解決,也根本改變了國內平板顯示產業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對此,李兆廷經常深有感觸的表示,“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能力決定著企業競爭乃至國際競爭的成敗。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將成為中國從一個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著力點和決勝關鍵。”
目前,東旭已經擁有玻璃基板生產線20余條,年生產能力穩占中國第一、世界第四,一躍成為國內玻璃基板龍頭企業。
未來,東旭將深入把握“新時代”的歷史使命,根據新形勢、新要求,使自身已有的“實業報國”理念實現提升。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