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4月11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深圳知名獨角獸企業柔宇科技顯然遇到麻煩了。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2/0411/61306.html

自從2021年2月“主動”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后,柔宇科技的負面信息就逐漸多了起來,不時傳出拖欠員工薪資的消息。2021年12月,柔宇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劉自鴻深夜在朋友圈里發文:“其實,誰都有過不容易,在人生至暗時刻,也不要指望雪中送炭,唯一能做的是,堅持到底,永不言棄。”

然而,劉自鴻及柔宇科技的至暗時刻似乎并未過去。2022年清明假期前,柔宇科技又被曝出已經欠薪半年左右,清明假期甫一結束,市場就又傳出柔宇科技“從4月開始全員休假3個月”。

4月6日,本報記者聯系柔宇科技對接媒體人士了解柔宇科技近況,該人士回復記者稱,由于家庭原因,他最近一個多月已經不太去公司,沒有被授權以公司官方的形式接受媒體采訪或對外介紹情況。

一位柔宇科技的內部員工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現在已經過了最憤怒的時候了。”

成立于2012年的柔宇科技是一家明星創業公司,也是深圳知名獨角獸企業,2018年柔宇科技宣布投產全球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線;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其中不乏IDG資本、深創投、中信資本等,估值一度飆升至500億元。

而現如今在負面新聞的纏繞中,柔宇科技的前景出現不明朗。這家獨角獸企業,到底怎么了?

一、欠薪離職

據本報記者的了解,4月6日,劉自鴻“主動”通過媒體發布消息稱:網傳的全員放假3個月是謠傳,公司很多員工還在上班。

但柔宇科技的一些員工并不認同這一“辟謠”。

本報記者采訪到了柔宇科技的一名在職員工小北。她向本報記者表示,4月2日她確實接到口頭通知說接下來“連休3個月假”,其他部門也是如此通知,可能是為避免員工將休假通知截圖外傳引起關注,公司人力部門并不愿意下發正式的休假通知。也正因此,有員工擔心未來公司會將這段時間的休假當做曠工,依然到公司打卡。

小北告訴本報記者,4月6日傍晚,公司人力資源中心給全體員工發郵件稱,按照集團的最新組織架構調整,公司各項業務運營更為高效有序,大部分項目均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并非“全員放假”,若個別項目時程計劃有所調整導致部分崗位短期內暫無工作任務,可以實行小部分人員短期放假安排。

對于郵件里說的“大部分項目均如火如荼進行中”,小北表示“太扯了”。小北介紹,柔宇科技有員工班車,盡管欠薪情況存在已久但此前并未停掉班車,而近日連班車都停了。而據小北的了解,公司多地辦公室被供應商找上門討債,還因欠款問題被供應商告上法庭,2022年1月17日至2月15日柔宇科技也連續放假,期間按照深圳當地最低工資標準(2360元/月)計算的工資。

據小北了解到的情況,柔宇科技內部欠薪情況比網傳的信息更為復雜。

“IPO撤回后,柔宇科技的資金情況就出現問題了,說白了就是沒什么錢了,要等新的融資來輸血。”小北說,大概在2021年二三月份時,VP、GM等高職別的員工遭遇欠薪情況,到了2021年下半年,“出糧難”情況廣泛蔓延。大量員工發現2021年7月的工資延后到9月發放,且到目前為止只發了50%。而8月的工資正常發放,9月的工資到目前為止還欠著60%,10月的工資到目前為止沒有發放,且當時一開始公司承諾過11月底會發10月工資,但11月底,柔宇科技員工們等來的只是出現欠薪情況以來首次,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次劉自鴻面向全體員工的講話。

11月的工資也沒按時發放,到了12月下旬,公司給了員工們兩個選擇,一是選擇12月就拿到11月的工資,二是選擇2022年2月底才拿11月工資,如果選擇后者,到時公司會多支付30%的11月工資。“我周圍所有的人,幾乎都選擇了12月就拿到11月的工資。”小北回憶稱,而在2022年12月底收到過11月的工資后,小北和周圍的同事再也沒有收到柔宇科技發放的工資。

據小北的了解,產線工人的欠薪情況要樂觀些,2022年后才出現欠薪。

柔宇科技多次出臺措施安撫員工。小北介紹,柔宇科技承諾過會給現金補償,有的月份承諾會多給5%的工資,有的月份承諾會給員工們貸款補貼,去年底也讓員工們簽了一份期權協議,約定繼續在職不低于數月,可以拿到期權。盡管小北有在期權協議上簽字,但對于能將期權變現并不抱希望:“在柔宇科技打算上市前,員工也簽過放棄之前獲得的期權的協議。”

小北看到身邊的同事已經不相信公司做出的發薪承諾,“我們現在都嘲笑說是郵件發薪。”

小北已經分不清到底是融資環節屢屢臨時出問題,還是“即將融資成功”只是公司的忽悠:“我們就覺得他們(指劉自鴻等高管人士)每一個月都在錯誤地判斷,他們怎么每個月都覺得下個月錢就會到賬?”

自欠薪以來,柔宇科技面臨離職潮。據柔宇科技遞交的上市申請材料,2020年6月30日,柔宇科技員工人數為1500余人,但據小北在清明假期前的記錄,公司員工人數已經降為700余人。

離職的人當中也有高管層人士和創業初期的員工。小北記得,2021年5月公司宣布原聯想集團副總裁趙泓加入柔宇科技擔任COO時,業界還很關注。內部員工也聽說,趙泓加入后,公司將會專注做TOB業務,逐步轉型為顯示屏供應商。2021年夏天,一批銷售人員因此業務調整而離職,但在2021年12月后的公司會議上,員工們就沒有看到趙泓的身影。2022年1月,員工們在OA系統上已經看不到趙泓的名字。

“我們現在已經過了最憤怒的時候了。”小北說,同事們最憤怒以及對劉自鴻最失望的時候,是在2021年11月底,劉自鴻要做全員講話時。很多人都期待他能先給大家道個歉,但實際上他最先講的和講得最多的是看好柔性屏的前景,最后才簡單提到公司資金困難。

二、光環褪去

對于擁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小北來說,柔宇科技曾是一家體面的公司,它會提供下午茶、班車、設立柔宇學院幫助員工成長,這些做法都很有“大廠”的做派。但現在光環正在褪去。

柔宇科技成立于2012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是明星創業公司,也是深圳的知名獨角獸企業。創始人劉自鴻畢業于清華大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公司業務看起來含金量很高,柔宇科技宣稱用自主研發的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生產柔性屏,2014年宣稱開發出全球最薄厚度僅為0.01毫米的全彩色柔性屏。

2018年,柔宇科技宣布投產全球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柔性屏大規模量產線,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據柔宇科技的招股書,擬發行不超過1200萬股,發行股份后總股本不超過4800萬股,擬募資144.3億元。

但柔宇科技申請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戳破了外界對柔宇的美好想象。

柔宇科技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59億元、-8.02億元、-10.73億元,2020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9.6億元,虧損連年擴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累計未分配利潤為-24.2億元。

與虧損額相比,柔宇科技的營收規模非常小,直到2019年才上2億元規模。表面上看,柔宇科技開發了全柔性顯示屏、全柔性傳感器、折疊屏手機FlexPai(柔派)、柔性智能手寫本RoWrite(柔記)等產品。但實際上柔宇自己也在招股書中承認,行業對這些柔性電子產品需求處于初期,公司未來在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上可能會發生較大變化。

即便是這樣的財務數據,在柔宇科技的招股書刊發后,依然受到市場對其業績數據真實性的質疑。2021年1月31日,證監會官網宣布中國證券業協會將抽查柔宇科技的信息披露質量;2021年2月9日,柔宇科技申請撤回上市申請;同年2月10日,柔宇科技對外解釋稱之所以撤回上市申請是因為公司股東架構存在直接層面的“三類股東”(契約型基金、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等適格性情況尚待進一步論證。

沒有如期上市對柔宇科技來說是一大打擊,也打擊了外界對于柔宇科技發展前景的信心。而對于身在柔宇科技的小北等員工來說,那段時間直接感受到的打擊則是2020年9月正式發布并全面出貨上市的柔派2手機,沒有取得如期的市場表現。

“(對于柔派2),全公司投了很大的精力。”小北說,大家對柔派2寄予厚望,但是從上市后的返修情況能看到,柔派2存在不少之前沒預料到的質量問題。

對于公司資料上所介紹的,例如與LV、空客等公司的合作訂單,小北也很難看到落到實處。她不認為公司在撒謊,但可能訂單周期太長,一定程度上是框架性訂單,前期要經歷漫長的研發、試產環節。

柔宇科技內部還流傳著一個融資消息——外部股東曾籌措3億元要挽救柔宇科技,但要求柔宇科技的估值要降為100億元,以便新進資金能占到柔宇科技3%的股權,而劉自鴻沒有同意。

4月7日,本報記者試圖向柔宇科技的外部股東之一——松禾資本核實以上融資傳聞,但截至發稿沒有收到回復。

如果柔宇科技最終能拿到新的投資,小北等內部員工更傾向于認為“白衣騎士”會是深圳市政府背景的資金。有柔宇員工稱從深創投處得知,為了再投資柔宇科技,深圳市政府方面花了數千萬元聘請過三個機構對柔宇科技進行盡調。但這一消息,本報記者目前也無法從深創投處核實。

三、何至于斯

從估值500億元到被員工爆料欠薪、廠休,柔宇科技為何會走到這一步?它的含金量究竟幾何?

提起柔宇科技,不少行業人士對它的評價是“封閉”。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是柔宇科技最引以為豪的技術。柔宇科技在2021年參評“人民匠心技術獎”時稱,ULT-NSSP是制備全柔性顯示屏的底層核心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技術上杜絕了“卡脖子”的后顧之憂。該技術的制程溫度比LTPS低200~300度,使用非硅材料,無需高溫脫氫、激光退火、離子注入等工藝環節,不僅縮短了制備流程,而且大大節約了產線的設備投資額。

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方融科技高級工程師周迪向本報記者介紹稱,市面上主流的、制造柔性屏的OLEDTFT背板工藝技術路線是基于三星研發的低溫多晶硅技術(LTPS),低溫多晶硅技術降低了對基板的溫度要求,易于制取,同時還具有低功耗、低電磁干擾、高清晰度和高開口率,且能將驅動電路集成于基板之上,系統集成度大幅提升。而從蘋果等公司的實踐來看,非硅路線也可行,柔宇科技的ULT-NSSP技術相對LTPS省略了部分工序,生產線成本確實更低,產品彎折可靠性更強。但目前很難看到柔宇在公開的知識產權或者論文中更為詳細地解釋技術路線,它的技術路線是更需要市場檢驗的。

創道咨詢合伙人步日欣則向本報記者指出,柔宇獨創的ULT-NSSP技術,屬于一個相對封閉的技術體系,技術體系的細節并不為產業界所了解。這也就導致了柔宇的顯示屏,也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之中,從上游材料、面板、乃至下游整機設備和解決方案,都需要自己完成,制約了柔宇技術的普及度。哪怕ULT-NSSP真的是一種有領先優勢的技術,在這樣的模式下,親力親為地開拓客戶,甚至向下游延伸做手機,也會遇到不小的推廣難度。

“過去的商業歷史已經說明單兵之勇是無法作戰的。”潮電智庫董事長孫燕飚則向本報記者指出,全球只有柔宇一家用ULT-NSSP技術,并不是什么值得柔宇慶賀的事情。這樣的局面導致供應鏈成本很難降得下來,柔宇的品牌力也無法催生強大的需求市場。

孫燕飚向本報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多年前國內一家知名電視廠商曾向日本購買等離子技術,但后來日本廠商全面退出了等離子技術。盡管相對液晶面板,等離子面板不是一無是處,但等離子面板成本高昂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在等離子屏顯示業務出現巨虧后,該廠商最終只能剝離該業務。

如果橫向審視顯示面板行業,柔宇科技跟京東、方和、TCL、華星這樣的面板巨頭是不一樣的,它們定位面板供應商,并沒有像柔宇那樣推出手機、手寫本等需要用到屏幕的C端產品。那么,是柔宇科技想要打造柔性電子產品產業鏈、不愿意給下游供屏,還是下游電子產品廠商不愿意用柔宇科技的屏幕?

孫燕飚更愿意相信柔宇科技推出手機等C端產品,是柔宇科技“被逼上梁山”而不得為之:“我剛知道柔宇的時候,它可沒做(C端)產品,就推屏。”

小北告訴本報記者,2021年趙泓入職柔宇后,公司內部曾傳過以后要專注做TOB,變成屏幕供應商,還砍掉一些銷售團隊。但直到趙泓離職,公司也沒有正式發過文件將傳言變為統一的認識。“有的技術創新是超前的,而有的技術創新是無用的創新,商業社會中出現太多創造者自己臆想出來而實際上無用的創新。”孫燕飚評價稱:“劉自鴻是一個有夢想的科學家,但是他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