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的產業鏈戰爭。對中國的信息電子產業史有所了解的讀者,大概都聽過一個名詞“缺芯少屏”,這個詞匯專指的是我國的信息科技產業曾經面臨的,極度依賴國外芯片與液晶面板的窘境。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顯示屏生產基地,中國曾經因為國內液晶產業的羸弱,每年都被迫進口巨量的液晶面板。由于面板幾乎占整個顯示器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國內顯示器廠商從韓國、日本乃至臺灣省采購液晶面板等關鍵零部件的時候,都要耗費巨資,以2010年為例,當年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超過460億美元,損失幾乎等于一個中等國家的GDP。
但是好在這樣的日子沒有維持太久,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國內廠商迅速崛起,撐起了國產液晶面板產業的天空,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了全球LCD面板產量最大的地區。據產能統計,目前中國大陸新增 LCD 產能占全球一半以上,到 2020年,全球液晶面板產量的40%以上將來自于中國。
液晶面板
但是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迅速發展,并不代表中國面板依賴進口歷史的徹底結束,依然有一道烏云籠罩在中國顯示器面板產業的上空,那就是產業遭到“破壞性創新”,導致中國在液晶面板領域的努力毀于一旦。
所謂破壞性創新,就是使過去的經驗技術積累,設備購置所形成的競爭優勢全部歸零的市場創新,或者說的更為簡單一點,就是新技術對過去的技術形成了“降維打擊”,導致舊的技術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被淘汰,比如汽車就對交通出行領域進行了破壞性創新,使得整個馬車產業徹底被時代拋棄。
中國在產業發展中也經歷過類似的挫折,近的如蘋果和安卓合力把手機帶入智能機時代,一波收割了當年的波導等國產手機,不過最刻骨銘心的還是CRT(顯像管)向LCD(液晶)液晶過渡的時代里,中國電視產業的大崩盤。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彩色電視產業依靠成本和規模優勢快速發展,迅速戰勝外國通咯誒企業,誕生了長虹、TCL、康佳、海信等白電巨頭。中國彩電產量也躍居世界第一,但是2004年,當世界電視產業從傳統CRT(顯像管)顯示器,向液晶等新型顯示器轉換時,中國家電廠商因為沒有相應的技術和產業儲備,無法大規模生產LCD面板,因此慘遭淘汰,開始了之后長期進口LCD面板的歷史。
同樣,雖然中國已經在液晶面板產業穩住了陣腳,但是下一代面板技術,也就是OLED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OLED,又被稱為有機發光半導體,因其具有自發光、無窮高對比度、寬視角、低功耗、響應速度極快等特性,被普遍認為是替代LCD的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值得一提的是,OLED在擁有出色的畫質優勢外,還可以實現卷曲、透明、折疊、輕薄的柔性外觀設計,三星與華為的折疊屏手機均是使用OLED技術實現的。
在國外,OLED的研發起步時間很早,1979年,美籍華人科學家鄧青云發明OLED技術,1999年,Pioneer 公司發布全球第一款 OLED 產品;2005年, 三星等廠商開始大舉推進 OLED 技術,并在三星的高端手機領域廣泛應用,并因為技術不成熟受到了許多差評,有些年歲的讀者應該會對早期的“蓋樂世大果粒屏”有所印象。不過代價雖然高昂,但是回報也是豐厚的,作為OLED技術的推廣企業,三星在2018年之前,幾乎壟斷了整個OLED面板產業。
2013年,OLED電視規模化推向市場,這標志著OLED產業基本成型。截止至2018年,全球OLED產值規模達到了255億美元。預測到2019年結束,全球OLED產值規模將達到了307.2億美元。2020年,全球OLED產值規模將達500億美元左右,并且超過LCD的出貨量。
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是對于中國的面板產業,卻未必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中國OLED產業起步比較晚,因此國內OLED產業鏈除了面板制造環節外,設備、材料等高毛利環節基本都掌控在美、日、韓等國外企業手中。中科院院士歐陽鐘燦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大聲疾呼。“OLED包括發光材料、柔性PI膜、蒸鍍設備、光學膠在內的關鍵材料設備目前基本都依賴進口,中國的OLED顯示產業目前還是大而不強。”
OLED整條產業鏈分為上中下游,上游為設備、半導體材料、元件組裝,中游為面板制造,模組整合,下游為手機,電視,PC,VR等具體應用。其中大家關注最多的還是中游的面板制造,在這個領域,韓國的三星具有絕對的優勢,幾乎處于壟斷地位,2018年,三星的OLED面板產量占據全世界的90%以上。
但是比起面板制造,其實OLED上游的半導體材料的產業壟斷更佳難以突破。目前OLED發光材料主要為日本的出光興產和新日鐵化學壟斷,出光興產占據了全球藍光材料超過65%的市場份額。柔性折疊OLED顯示需要的透明PI膜則基本掌握在住友化學、三菱瓦斯等日本企業手中,國內目前還處在小批量試制階段。
最近日韓摩擦,日本出口三種管制材料,其中就包括OLED關鍵原料氟聚酰亞胺,日本這種材料的總產量占比為全球90%,讓三星都無法招架,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上游對下游的鉗制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原材料之外,被譽為“卡住OLED面板咽喉”的蒸鍍機也是一個重要存在。它在整體生產過程中會直接影響到OLED面板質量問題,而業界只有Canon Tokk可以生產,并且它年產量只有8-12臺左右,此前的蒸鍍設備產能都被三星鎖定。國內的京東方、天馬微也是近一兩年才得到供應。
在這樣嚴重的封鎖之下,可以想見如果OLED全面取代LCD,那么在最壞的情況下,中國在過去十多年里花費數千億資金和無數人力物力建立起來的面板產業又將重蹈覆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而這又是我們所絕對不能接受的。
當然,這樣的未來發生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一來因為距離OLED替代LCD大部分領域,還有相當長的緩沖期。目前LCD的市場規模約為1200-1300億美元左右,是OLED的4到5倍,所以LCD仍然是面板產業的主體,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從容應對面板產業從LCD到OLED的升級。
其次,因為有CRT產業到LCD產業升級失敗的前車之鑒,所以從企業到政府,都有足夠的警覺性和意愿來積極面對OLED的挑戰。
目前,在OLED材料企業中,受益于本土OLED企業對降低成本的需求,萬潤股份與濮陽惠成已經進入了OLED全球供應鏈的第一梯隊,OLED中間體和粗單體產品收到了下游廠商的認可;而在OLED的生產設備上,中國大陸在相對傳統的光刻設備、封裝及檢測設備方面,有大富科技、深天馬、錦富新材、天通股份等廠家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在OLED面板的生產和整合領域,維信諾、和輝光電、華星光電、深天馬和京東方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其中深天馬公司有三條OLED生產線,主要是主流的AMOLED生產線,生產的OLED屏幕被稱為“天馬屏”,走的是廉價搶占市場份額路線,目前已經進入了國內主要中高端手機的供應商名單。HOVM等手機頭部企業都普遍采用了天馬的屏。
而京東方就不必多說,作為從CRT時代一路坎坷走來,最終成為LCD出貨量占據世界五分之一的頭部面板企業,京東方對新技術的響應自然非常快速,產線布局上,京東方目前共投建了4條六代柔性AMOLED產線。其中成都第六代柔性生產線的是我國第一條,全球第二條已量產的柔性屏生產線,出產的OLED面板主要用于華為華為高端機型Mate20pro。
京東方面板
值得一提的是,在Mate20pro上同時使用了京東方和LGD的面板,但是LGD的屏幕卻出現了綠屏現象,與之相比,京東方的屏幕質量卻非常穩定。有消息稱,京東方OLED得到市場高度認可,將繼三星、LGD后成為蘋果第三大柔性OLED面板供應商,為2020年發布的折疊屏iPhone提供柔性OLED面板。
雖然在OLED領域,中國的產業鏈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競爭對手已經具有優勢的前提下逆襲,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只有事先把握產業的發展方向,做好相應的技術儲備,占領產業的制高點,才能真正完成對競爭對手的彎道超車。在這個方面,納米銀導電薄膜技術和Micro LED技術上,中國都不再是跟隨者,而是占得了先機。
在介紹納米銀技術之前,我們首先了解觸控屏技術,觸控屏一直是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變革的核心,此前在OLED上實現觸摸屏效果材料主要是ITO,雖然在小型屏幕上,ITO并無問題,但是因為ITO薄膜本質上是一層導電玻璃,所以有質地較脆、阻值高、易折斷等缺點,難以在大尺寸觸摸屏、柔性屏上應用。
因為納米銀材料具有彎折性更好,且無莫爾干涉條紋、適配各種分辨率的顯示屏等優勢;所以在這些領域逐漸代替了ITO,成為了大尺寸OLED顯示屏的一種重要材料。
納米銀技術與OLED一樣,同樣由美籍華人科學家發明,最早應用的也是美國公司,因為制備方式無法獲得大面積的納米銀薄膜,所以應用范圍不廣,有早期的納米銀公司甚至因此倒閉。創始人潘克菲在改進了納米銀材料的制造方式之后,回到蘇州成立了諾菲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諾菲納米已累計出貨100萬平米,出貨量居全球納米銀導電薄膜的首位,占據納米銀材料超過一半的市場。
納米銀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潘克菲在接受36氪江蘇采訪時表示,之所以選擇在蘇州創業,是印在納米銀材料所需要的配套設備,上游材料商,下游應用廠商,整個一條產業鏈基本上就在以蘇州為中心的方圓可能一百公里以內全部可以找到,這對公司的發展十分有利。
Micro LED技術被認為是OLED的下一代技術,將會在十年之內成熟,取代OLED在顯示面板上的應用,作為一項還沒有成熟產業鏈的技術,目前中國大陸企業在研發、產業鏈配套以及應用方面與日韓、中國臺灣地區企業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差距并不明顯,而且因為大陸有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逐漸有了領先的趨勢。
目前為止,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均表示要在Micro LED技術上發力,康佳這樣的電視品牌,其副總裁曹士平也坦承,康佳未來顯示技術的主要研究方向是Micro LED,計劃投入300億元建設重慶康佳半導體光電產業園,項目一期將建設新一代移動顯示設備、無屏顯示光機、智能控制系統解決方案、Micro LED項目。
Micro LED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國內企業在OLED的下一代技術上提前打通產業鏈,占得先機,與國外企業并駕齊驅,而不是在技術上追隨其他企業,這樣才會真正貫通顯示面板的全產業鏈,避免上下游企業的卡脖子或者漫天要價,最終一勞永逸的解決中國顯示器產業的“少屏”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