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26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在上海市長寧區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的數據中心見到了胡越峰大夫,60歲的他正嫻熟地把手持PDA的數據導入服務器,現在胡大夫每天的第一件和最后一件工作,都是和電腦打交道。“每天要把今天需要巡診的家庭病床的病人資料導入到PDA里,醫囑就用手寫筆輸入,回來再傳到電腦里。”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0906/26-2305.html
今天胡大夫巡診了9張家庭病床。他隨便點開一個病歷,居然寫了幾百字。從手寫病歷到觸摸屏輸入,不麻煩嗎?“比我手寫還快呢。”胡大夫微笑著說,“而且電子病歷,你寫完一分鐘以后,就沒權限修改了,安全性上也更有保障。”
就在胡大夫樓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室里,信息化也明明白白地體現出優勢。69歲的孫義文大爺正和曾勁勇大夫說,他在別的醫院曾經開過一種廣東出的治咳嗽的藥,效果特別好。曾大夫拿孫大爺的醫保卡在讀卡器上一劃,調出處方記錄來一看,就笑了:“您那個藥不是廣東出的,是山東。”
那電腦輸入麻煩嗎?曾大夫給我們看他的電腦屏幕,一點擊處方,就出來一個軟鍵盤。“其實電腦輸入,就頂屬輸入藥品名字最麻煩,所以我們這里只要點擊藥品名字的首字母,它就能自動聯想出來,不用一個字一個字地敲。”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輸入藥品名時,大夫們點擊的字母都特別大?那是因為社區大夫們平均年齡都不小了,字大點,他們看著省力氣。”長寧區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孟鴻建說,“信息化要想用得好,必須是實用的,要幫忙而不是‘幫倒忙’。”
數字醫療也被孟鴻建視為破解社區醫院發展難題的“抓手”,社區醫院改革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服務模式的轉變,從坐等病人來看病,到走進家庭為老百姓提供延伸服務。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在已經有了500多張家庭病床,每張家庭病床都有一個由全科大夫、護士和公共衛生人員組成的團隊負責,胡越峰大夫就是這樣的全科大夫。
“病人在家里等待大夫上門服務,就是為了方便。所以信息化就成為必須。”比如,過去一些病人的檢驗報告要過幾天才能拿,而現在全科團隊定期上門時,通過PDA連上小型紅外打印機,在病人家里就可以打印出檢驗報告,病人不用再跑一趟醫院去取結果。
我們在仙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的景象,只是長寧區數字醫療的一個縮影,這里是國內率先實現區域范圍內醫療機構之間的診療信息和健康檔案信息整合與共享的地方,這就意味著,長寧區的居民去該區6家區級醫院、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總共2000多個“醫生工作站”上找任何一位醫生看病,醫生都可通過電腦調閱基本健康檔案,甚至連病人前后的各項化驗結果和X光片等影像檢查結果,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調出。
長寧區衛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時長城表示,從2002年起,長寧區各醫療機構就在區衛生局的統一部署下,開始了自己創建“數字化醫院”的歷程。整整6年時間,總投入超過1900萬元,建立起龐大的“區域醫療信息管理與交互平臺”,通過這個系統,提高資源利用率,并能夠實實在在地減少病人的重復檢查,降低就診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