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8月19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人類不斷想象著一種能戴在手腕上的微型電腦,現在被叫作智能手表。智能手表最早出現的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1941年,它的進化史幾乎跟電腦一樣長。但是,它卻不能像電腦那樣成為一款暢銷產品,更是比不上當前智能手機這個后起之秀。反倒是,智能手機為其帶來想象空間。那么,智能手機能救得了它嗎?一旦被救活,它能顛覆整個智能手機生態系統嗎?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308/19-24409.html
一些人并不看好智能手表的市場前景,甚至有市場評論人士給出了頗為“刻薄”的看法,認為“當主流智能手機的屏幕尺寸已經進化到4英寸左右,在手腕上綁上一塊全世界最優秀的餅圖展示儀器,本質上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其實,早在2009年,LG和三星都推出過可通話的手表,但銷量不佳,廠商們逐漸放棄了手表取代智能手機的念頭。而在更早之前,IBM、微軟還有Palm等都曾試圖在手表上玩出新的花樣——在智能手機還沒冒頭的時代,他們已經推出過PDA(掌上電腦)腕表,但市場的反響只能說相當平平。
現在,扮演智能手機的配角究竟能否給智能手表帶來光明的未來呢?實事求是地說,眼下層出不窮的智能手表,外形大多走蘋果iPod nano風格,要想在藍牙、音樂這些基本共有的功能外,再找出一個“石破天驚”的應用,難度著實不小。
盡管蘋果的iWatch還未面世,但從外界的反應來看,無論科技巨頭還是新起的創業公司似乎都要趕在蘋果之前推出智能手表,幾乎成為一種共識。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智能手機和平板市場,都是由蘋果重新定義的,而iWatch也極有可能成為繼iPhone之后的又一個行業標桿。
為了搶占市場先機,科技企業不再采取以往跟隨蘋果的策略,而是盲目拼比看誰能在第一時間推出類iWatch的產品,也不管自身的創新力度有多大。
這么說來,智能手表真的要來了?!這三年,從意大利科技公司Blue Sky推出的I’m Watch,索尼公司“秀”過外形甚佳的Smart Watch,加拿大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的明星項目Pebble智能手表,在手機設計上有些“老土”的摩托羅拉都推出了Motoactv,再到傳言即將在9月份發布的第二款三星智能手表Galaxy Gear,以及有可能明年發布的蘋果智能手表iWatch。
不只國外,國內的智能手表也開始在今年扎堆出現。自6月底盛大旗下的果殼電子發布Geak Watch之后,又有一家來自深圳的創業型公司映趣科技在8月8日發布了國內第二款智能手表inWatch,另有消息稱手游界當紅人物藍港在線CEO王峰投資的土曼科技,也將在近期發布一款智能手表T-Watch。這還是對外發布消息的,算上那些山寨廠商推出的,少說也有十幾款。
最早可追溯至70年前
如果要說最早的智能手表,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的1941年,首款計算器手表即聽眾的Mimo Loga問世。這款手表雖然沒有任何電子元件,卻是首款能夠計算的手表。它在表盤外圈設計了可以轉動的對數表,使用方法就像是一個計算尺。佩戴這種手表的人可以隨時進行簡單的計算。
不過,這并不是最后一款。時間來到1975年,漢密爾頓跟風推出了全球首款電子計算器手表——Time Computer/Calculator。又過了10年,愛普生推出了可能是全球首款獨立的計算機手表——基于Zilog Z80的RC-20,通過ROM配件向其加載不同的程序,然后在手表的點陣液晶屏上加載,而無需任何外設的輔助。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款手表已經可以運行應用。而就在愛普生推出這款手表的前后,多家手表廠商開始推出可以存儲信息的原型手表。
最早隱現如今這些智能手表的影子,或者說智能手表的雛形應該是IBM在2000年推出的首款運行Linux操作系統的Lunix Watch智能手表,搭載8MB RAM和8MB閃存。這種手表可以瀏覽電子郵件,接收尋呼機類的信息,提供日歷、通訊錄和計事簿功能,還支持銥星和無線連接。
次年,IBM還與西鐵城合作推出了WatchPad 1.5原型產品,也搭載Linux系統,但采用74MHz ARM CPU。這款古怪的手表僅在2001年短暫亮相。底座通過串口與PC相連,可從網站抓取128KB文本閱讀。不過,它的屏幕只能顯示兩行文字。它主要由香港World Network有限公司通過郵購方式推廣,這也足以解釋它鮮為人知的原因。
PC時代進化,卻仍無法盛行
自IBM推出Lunix Watch之后,科技巨頭才開始注意到智能手表的潛力。就在2003年,蘋果才剛剛推出iTune播放器不久,比爾·蓋茨戴著微軟的第一塊“智能手表”出現在了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
當時,微軟把這塊手表稱作SPOT(Smart Personal Objects Technology,智能個人物品技術),蓋茨還炫耀說“這款手表十分神奇,將帶有數字顯示屏,而且還可以實時在線并傳送即時信息,顯示諸如預約排程、電話號碼及天氣預報等簡短資訊的功能。”
不過,這款手表卻招來日本Casio(卡西歐)Computer吐槽,稱“智能型”手表并非什么新奇玩意,他們公司早在1996年就推出了無線電控制型手表。如卡西歐說的那樣,結果并沒有多少用戶購買,5年之后微軟最終停售了這款由蓋茨親自發起的產品。
微軟甚至也算不上是首家欲開發智能型手表設備市場的軟件公司,美國掌上型電腦制造商Palm旗下的PalmSource軟件公司,在2002年已經與手表廠商Fossil聯手推出兩款具備個人數字助理(PDA)全部功能的腕電腦(Wrist PDA)FX2001和FX2008,其中一款配備有觸控式屏幕,還有大容量的存儲器,可運行Palm OS操作系統和所有Palm應用。
另一家手表廠商TIMEX(天美時)2003年也大幅升級了Data Link系列產品,允許用戶向Ironman Data Link USB手表中加載不同的應用,或稱之為WristApp。這些應用隨后可以顯示在手表的點陣液晶屏上。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放棄了通過光學傳感器和電腦進行無線數據傳輸的方式,轉而使用USB接線。最重要的是,天美當時已經在網站上提供了多款不同的WristApp,包括游戲和健身應用。
從這個角度看,當年的蓋茨并沒有值得驕傲的資本,只能說他在跟進這一技術潮流,盡管他曾寄望這款SPOT手表給微軟帶來新的增長點。凡是使用SPOT服務的用戶必須同微軟的MSN Direct網絡服務捆綁使用,要求用戶每月支付9.95美元或者每年支付59.95美元的使用費用,來獲取MSN推送的無線新聞和天氣信息。
但是,微軟跟Fossil和TIMEX這兩家手表廠商相比,對手表的理解反而顯得更落后。
無論是微軟還是其他先行者都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因為智能手機的盛行,智能手表在當時都沒能成為一款暢銷的電子產品。
智能手機時代,現代智能手表開端
諷刺的是,反倒是蘋果在2010年推出的第六代iPod Nano,有些改變智能手表不暢銷的尷尬局面,看起來更像是現代智能手表的開端。就在該Nano產品上市后,iPod配件制造商發布了最新的Slap保護套,可以直接將Nano戴在手腕上。
就在第六代iPod Nano推出的這一年底,索愛推出了LiveView,這是一款OLED腕式顯示器,通過藍牙和智能手機相連,可顯示Android智能手機中的內容。在手表的屏上,不僅可以處理通話、短信、音樂,也可以瀏覽來自社交網絡諸如Facebook、Twittery上的信息。
兩年后,索尼對產品進行了調整,推出SmartWatch一代和二代,但功能幾乎完全一樣。雖然也未獲得成功,但卻標志著大型電子廠商也開始著眼智能手表市場了。
可以說,這是智能手表首次跟Android智能手機建立對接關系,而Android自此也為智能手表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不過,索愛不能說是第一個跟手機建立連接的公司。據可考證的資料顯示,要說首次跟手機建立連接的,不得不提到眼下備受矚目的因眾籌模式才推出的智能手表Pebble的公司Allerta。這是一家新起的小公司,它從2009年就開始打造智能手表,并推出一款能連接黑莓手機的產品。
緊接著2012年,它的第二代產品Pebble面世。盡管它走的還是類似iPod Nano加表帶的“大眾路線”,但因為是眾籌模式的產物,從未面世前就已經獲得了外界的關注,再加上它又是首款跟iPhone兼容的智能手表,自然備受矚目了;剩下的跟索尼SmartWatch的功能相差不大。
不只國外,國內也有小公司看到了這樣的機會,才在8月8日發布智能手表InWatch的映科技就是典型。映趣科技創始人王小彬是在2010年看到許多國外愛好者為蘋果iWatch設計的概念圖時,就在考慮要不要做一個試試。直到看到意大利一家公司做出的I’m watch,類似于Pebble的產品時,王小彬覺得時機到了。
與Pebble、I’m watch只是作為智能手機的配件不同,映趣科技把InWatch定義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終端。它除了有手機配件的功能,插上SIM卡還可以打電話,比起Pebble、I’m watch又向前邁了一步。
仍無法替代智能手機
然而。即便能打電話,智能手表還是無法替代手機,它起到的僅僅是輔助作用。而所謂手表的“智能”,還是更多體現在附加的應用上。
例如,摩托羅拉MOTOACTV支持的GPS定位,無論用戶是跑步、騎車,GPS都能實時規劃路線、計算卡路里消耗、心率;Pebble的“前輩”inPulse包含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戲和天氣應用,甚至可以通過這款智能手表來查看用戶自己網站的運行狀況;Fossil公司的Meta watch更宣稱自己要給用戶帶來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叮,短信;咚,新郵件;嗒,開會時間到;嗶嗶,天氣不太好;滴滴;好友在微博里提到你了;戴上Meta watch,只要看一眼這塊集中了各式軟件的手表,就能輕松獲得這些信息。
說白了,眼下智能手表的功能跟智能手機還是太相近,走的還是類似iPod Nano加表帶的“大眾路線,或者說就是“智能手機的縮小版外加一條腕帶”,還只是作為智能手機的補充以及擴展其他設備的功能,加上還有屏幕受限、外觀不夠時尚、電池續航時間不長等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InWatch手表的發布會上,一位科技愛好者說:“我有那么大的屏幕的手機,為什么非要到那么小的屏幕上去看東西。”好像在手表上復制手機的功能,并不是一件很討好的事情。
無論如何,披上鮮亮的外衣,智能手表帶著那顆智能手機的心,將再度接受市場的考驗。值得慶幸的是,盡管大眾的認同度還不能下定論,但至少一批互聯網名人在社交網站上都表了個態——可能會購買一個這樣的產品。
即便這樣,智能手表行業何時迎來爆發式的增長仍不得而知,要知道,一代技術革命是一個馬拉松式的漫長過程。只能說智能手表的這個概念還處于孕育階段,在成為大眾接受的產品之前仍需進行大量工作使之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