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2月09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近日,可穿戴設備廠商Fitbit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6%。Fitbit在一份聲明中稱,作為業務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裁員110人。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702/09-45735.html
近兩年,整個智能穿戴行業彌漫著“掙扎”的身影,包括紅極一時的Jawbone,科技巨頭英特爾等。如今,可穿戴設備已無法成為科技產業的重磅產品。即使運氣很好,可穿戴設備也只能成為小眾產品,被健身愛好者或者喜歡用手腕接受郵件的極客使用。隨著資本泡沫的破裂,智能穿戴行業寒冬已至。
行業倒閉并購比比皆是
智能穿戴廠商這兩年過得都不算好。去年年底,智能穿戴行業巨頭Fitbit收購了競爭對手Pebble,這意味著Pebble這家以眾籌方式起步的品牌將正式消亡。Pebble號稱智能手表鼻祖,曾經創造了智能手表上線1小時籌資100萬美元的眾籌神話。時至今日,Pebble的全部運營工作將被停止,大部分員工離職,一些價值不高的設備將被賣掉用以抵債。
然而,收購Pebble的Fitbit日子也不好過。近日Fitbit又傳出裁員的消息,據了解,Fitbit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業務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裁員110人。Fitbit日前預測其第四季度設備銷售量將為650萬,營收將在5.72億美元到5.80億美元之間,而此前預期的營收在7.25億美元到7.50億美元之間。據了解,受裁員消息影響,Fitbit股價在近日美股早盤中跌幅一度達到14.22%,最低達到6.18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6月Fitbit上市時的股價為20美元,2015年這一數字甚至一度達到了50美元,公司近一兩年的市場表現可見一斑。
對于幾年前還趨之若鶩的諸多智能硬件廠商,這個冬天來得實在是快了一點。近年來,可穿戴行業的壞消息可謂是接二連三:微軟方面則暫停智能腕帶的銷售;英特爾或將收縮可穿戴設備業務;而Apple Watch第三季度的銷量同比暴降71%。而早在2015年年底,同為可穿戴設備巨頭的Jawbone宣布裁員15%,且關閉了位于美國紐約的辦公室,不難看出市場的變化莫測。
行業泡沫逐漸消減
可穿戴行業資本吹起的行業泡沫正在削減。市場分析機構IDC去年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可穿戴式設備的“總體出貨量較2015年同期大幅縮水51.6%”,而其中大多數的都是利潤相對較低的智能手環。設備不賺錢,資本不輸血,廠商的日子當然不好過了。
“雞肋”似乎已經成了可穿戴設備的一個代名詞,尤其是智能手環、智能手表這兩個占領了絕大市場份額的產品。IDC公布的報告稱,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環尚占據智能可穿戴設備中的一半市場份額,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環的品類已經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了。IDC甚至預測稱,2020年,智能手環在可穿戴市場中的份額將下降至28.5%。智能手環的悲劇恰好折射出整個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通病:用戶粘性不足,產品迭代緩慢。
從用戶的角度分析,智能穿戴產品并非用戶的剛需,這是智能穿戴設備實現全民普及的一大瓶頸;與此同時,在智能穿戴行業中,相對暢銷的是智能手環,但因期利潤相對較低,而單一的生產可穿戴設備目前很難獲取利潤,整個行業正逐步成為手機廠商、時尚廠商吸引用戶的附屬;除此之外,智能穿戴設備要么不美觀、要么需要一天一充電,或是因為概念過于前衛但技術無法實現,最終導致消費者在嘗鮮后遠離。
轉型勢在必行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智能穿戴廠商都已成為昨日黃花,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有不少廠商十分活躍,比如因小米手環而聲名鵲起的華米科技,算是智能可穿戴領域的一個成功者。
近期,面對Pebble的賤賣,華米科技CEO黃汪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黃汪認為,歐美智能硬件公司因為遠離中國這個供應鏈、制造中心,因此研發效率低下,成本控制能力差。可見,可穿戴廠商如果想在智能硬件領域闖出一片天,團隊應該盡量離供應鏈和制造中心近一點兒,招募扎實靠譜的硬件團隊,告別抄襲,深度挖掘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成功的根本。
除此之外,Fitbit通過這次裁員,給我們傳遞出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在可穿戴設備產業中,接下來將會從單一的產品銷售階段進入到大數據的價值挖掘階段。而這些大數據的商業價值挖掘并不局限于Fitbit的數據挖掘模式,將會衍生出更多的大數據商業價值挖掘模式。其中包括為一些專業的訓練人員提供分析報告,或者是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與指導建議,以及為相關的企業提供相關的數據報告,以及相關廣告的植入等,這將會是接下來可穿戴設備產業新的利益獲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