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5月17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本月初,蘋果承諾將投資 10 億美元,建立一支 “美國先進制造業基金(U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Fund)”,以支持美國本土制造業的發展。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705/17-47164.html
近日,蘋果宣布這支基金的首個投資對象,將會是為 iPhone 生產大猩猩玻璃的康寧公司。基金將向康寧投入 2 億美元,以支持其玻璃產品的 “研發、固定資產購置(生產設備)和頂級產品加工。”
康寧 CEO Wendell Weeks 宣稱,雙方的合作已經在美國創造了超 1000 個就業崗位。蘋果首席運營官 Jeff Williams 則稱贊康寧為 “仍在持續創新的偉大供應商”,是 “蘋果的長期供應伙伴之一”。
從第一代 iPhone 用上大猩猩玻璃面板開始,蘋果與康寧的合作已經超過 10 年。
喬布斯:“沒有你,我們做不到。”
康寧和他們的大猩猩玻璃,是 iPhone 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功臣之一。在 Wendell Weeks 的辦公室里擺著一件紀念畫框,上面寫著 iPhone 推出后,喬布斯發來的信息——“沒有你,我們做不到。”
大猩猩玻璃其實不是什么新科技,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康寧的工程師們就研發出了名為 Chemcor 的新型玻璃。這種結實但又昂貴的玻璃材料,在當時并沒找到合適的用途和市場,康寧只得在 1971 年關停了這個項目。
時間來到 2007 年,喬布斯正在為即將推出的 iPhone 尋求屏幕面板材料,他的好友 John Seely Brown 向他推薦了康寧的 CEO Weeks。相見過后,喬布斯為康寧的大猩猩玻璃心動,并且希望在 6 個月內生產出足夠多的成品。
但康寧當時的工廠早已不再生產這種玻璃,他們不僅要改造生產線轉向大猩猩玻璃,還必須將厚度由 4mm 降到蘋果要求的 1.3mm。而這一切都需要在僅 6 個月的時間內完成。
就是這樣連 Weeks 本人,當時都覺得不可能的任務,最終在康寧工程師們的努力下成功了。康寧位于肯塔基州的哈里斯工廠,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了從生產液晶顯示器到大猩猩玻璃的轉換。
后來的發展就盡人皆知了,大猩猩玻璃被用在了幾乎每一臺中高端智能手機上。2016 年,全球已有 45 億臺設備配備了大猩猩玻璃。這條產品線每年為康寧貢獻的營收超過了 10 億美元。
未來 iPhone,全玻璃無框機身?
今年的 iPhone 8 幾乎可以確定,將回歸到 iPhone 4 式的雙面玻璃設計,但仍舊會有一個金屬中框作為結構基礎。《喬布斯傳》中曾提到過,康寧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夠做出足夠堅固的玻璃材料,使得 iPhone 無須再用上金屬邊框。
日前泄露的新 iPhone CAD 圖(圖自:macrumors)
去年下半年,蘋果被曝出的一份專利,顯示了一個全玻璃一體式、僅有上下端開口的手機機身設計。
可想而知,如此設計必須要有極其堅固的玻璃材料支持,這或許是蘋果此次將新基金的首次投資給予康寧的重要原因。在 2014 年,蘋果同另一家重要供應商、為 Apple Watch 提供藍寶石玻璃的 GT Advanced 終止合作,后者在不久之后便申請了破產保護。
從 2015 年開始,康寧就開始研發名為 Phire 的涂層技術,旨在進一步提升大猩猩玻璃的表面耐刮性能,目標直指藍寶石玻璃(Phire 即藍寶石英文 saphire 的后半段)。
康寧曾在 2014 年解釋過,藍寶石玻璃耐磨性雖然極其出眾,但耐損性其實不盡人意。這或許也是蘋果放棄 GT Advanced 為代表的藍寶石玻璃,轉向康寧的原因之一。未來應用了 Phire 涂層的新一代大猩猩玻璃,或許能讓渾然一體的全玻璃外殼 iPhone 走進現實。
產業投資替代本土制造
蘋果建立這支 10 億美元的先進制造業基金,被外界認為是蒂姆·庫克對特朗普要求 iPhone 生產線重回美國的一次迂回和妥協。上任近半年來,特朗普已經多次敦促美國各大企業重回本土生產,以支持其美國優先的政治主張。作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蘋果自然不可能幸免。
但 iPhone 不同于已在美國組裝的 Mac Pro,蘋果基本不可能情愿,將這個占大半營收的業務,從供應體系已高度完善、生產成本也低很多的中國,轉移回美國本土。
據 IHS 估算,倘若 iPhone 重回美國組裝,將會使制造成本增加 30-40 美元(成本上漲 13%-17%),而若將整個供應鏈遷回美國,將會使成本暴漲 60-80 美元(約 26%-35%)。這樣巨大的利益臺階,是特朗普政府很難通過減稅等優惠政策去撫平的。
蘋果的公告中多次提及,和康寧的合作 “為美國創造了超過 1000 個就業崗位”;算上蘋果支持和投資的美國本土供應商,“蘋果已經為全美提供了 200 萬個就業機會。”“單是去年,蘋果就向超過 9000 家美國國內供應商和工廠支付了 500 億美元。”
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蘋果在強調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為美國就業做出的貢獻和努力。相比不太現實的將 iPhone 生產遷回本土,通過真金白銀的產業投資,既順應或者說搪塞了政府方面的需求,又確實可以加速未來產品技術的發展。
iPhone 產品線對于蘋果的重大意義,應該是康寧首個獲得新基金投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投給康寧的這 2 億美元,只是蘋果此輪產業鏈投資的開始。蘋果自己的未來,也將會建立在擁有先進技術的供應體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