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9月26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華星光電放棄獨立上市 TCL集團增持其10%股份。作為TCL集團增長性最強的業務板塊華星光電最終放棄拆分獨立上市計劃。9月25日晚間,TCL集團( 000100.SZ )披露計劃增持華星光電股份10.04%。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709/26-48369.html
華星光電是TCL集團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顯示面板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增持前TCL集團持股75.67%。本次交易TCL集團將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長江漢翼、星宇有限、林周星瀾、林周星涌、林周星源、林周星漣合計持有的華星光電10.04%股權。 交易完成后,TCL集團將直接持有華星光電85.71%股權,國開基金持有的 11.00%股權、粵財信托持有剩余的的 3.28%股權。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近期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指出,受制于國內資本市場監管規則的限制,將華星光電在A股市場分拆上市的計劃受阻。“根據現有內地和香港監管規則,我們計劃將TCL集團作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將終端產品業務逐步整合到香港上市公司平臺。 ”
本次增持可以視作TCL集團正在為成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的具體動作。李東生透露,未來TCL集團將主要從事以半導體顯示業務為主的B2B業務,香港上市公司則主要經營以電視、手機業務為主的B2C業務。
2014年TCL集團銷售規模突破千億,是家電行業第四個跨越千億營收門檻的企業,也是彩電行業第一家企業。不過TCL集團目前總市值僅有430億元。與美的、海爾、格力三家企業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TCL集團市值低,主要是整個公司業務結構不清楚。”李東生告訴財新記者。
TCL集團共有5家上市公司。TCL集團整體在深圳A股上市;三家控股公司TCL多媒體電子(01070.HK)、通力電子(01249.HK)、華顯光電(00334.HK)在香港以紅籌方式上市;一家控股公司翰林匯在國內新三板上市。
近年來,華星光電業務業績表現良好,被業內稱為TCL集團內部的“利潤奶牛”。2017年上半年,TCL集團實現營業收入 522 億元,同比增長7.93%,凈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110.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6.19億元,同比增長599.1%。TCL集團在財報中解釋公司業績同比大幅增長的原因稱液晶面板行業高景氣度延續,華星光電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
2017年上半年華星光電實現銷售收入135.4億元,同比增長49.2%,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54.8億元,同比增長149.7%。
目前TCL集團業務架構采用“7+3+1”的模式,共有11大業務板塊。華星光電與TCL集團的起家業務也就是多媒體業務(電視業務)提供的利潤相當。不過TCL 多媒體增長性不及華星光電。2017年上半年TCL多媒體銷售收入150.2 億元,同比增長25.4%; 實現經營利潤1.75 億元,同比僅增長4.75%。
近年來,華星光電業績增長最為迅速,融資需求也最旺盛。華星光電凈資產占集團凈資產的比例很高,使得TCL集團資產配置不均衡。業內一直認為TCL集團有單獨分拆華星光電上市的計劃。
2017年4月,華星光電通過其全資子公司HIGH VALUE以對價約9.84億港元,收購華顯光電股本的53.81%。華顯光電是TCL集團旗下另一個從事半導體顯示業務的子公司,規模不及華星光電,華顯光電重點布局液晶模組項目。交易完成后,華星光電成為華顯光電的控股股東,TCL集團仍是華顯光電的最終控股股東。當時此項整合性收購就被業內視為華星光電獨立上市的信號。
然而,李東生告訴財新記者,未來會把A股上市的TCL集團作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把終端品牌業務拿出來放在香港上市公司的業務平臺上。國內上市公司主要是華星光電+其他商用業務,多媒體和通訊業務則會組建一個終端產品的企業集團,放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對于會將終端業務放入三家港股上市公司中的哪一家,李東生并未明確表態。
華星光電一直是TCL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資料顯示,華星光電在全球電視面板市場的占有率排名第五,在中國大陸電視液晶面板廠商中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2016年為TCL貢獻了半數的利潤:華星光電2016年,華星光電實現營收223億元,實現凈利23.1億元。
據悉,華星光電在當前建設的產線中,G11項目和武漢的柔性屏產線最受關注,其中,G11項目預計在明年開始投產,主打大尺寸屏幕,將會在彩電屏上有很大的產能增量。而柔性AMOLED生產線預計2019年投產,2020年上半年量產,預計滿產后月產能達到4.5萬片玻璃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