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鍵盤到鼠標人機交互無處不在
作者:TouchScreen時間:2012-04-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京時間04月28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人機交互作為一個科學概念看似深奧,其實,它早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到飛機、汽車,小到相機、手機等。從事多年該領域研究的陶建華介紹說,人機交互簡而言之,就是用一種溝通方式,讓計算機(和裝配計算機的設備)明白我們的意思,為我們服務。從專業的角度來解釋,人機交互是一門研究系統與用戶之間交互關系的學問,這里的系統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機器,也可以是計算機化的系統和軟件。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hmi/news/dynamic/201204/28-15244.html
人機交互的歷史應追溯到計算機鍵盤的出現,而這一發明將計算機帶入了字符用戶界面時代。1964年,美國人道格·恩格爾巴特發明了實際意義上的鼠標,使得人機交互有了技術性突破,以致現在鍵盤和鼠標仍然作為人機交互的重要手段。圖形用戶界面隨之出現,才有了計算機的主機時代和個人計算機時代。自圖形用戶界面出現至今的幾十年中,人機交互技術應用日益普及,成就了個人電腦時代的輝煌。
在這一過程中,操控計算機似乎還是一件高精尖人才才能干的事,對于操控能力的高要求使得許多人望而卻步。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高速處理芯片、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人機交互的研究重點放在了智能化交互等方面,也就是開拓以人為中心的互動技術和模式。
用手勢、眼球、腦電波發指令
以人為中心的智能互動目前能達到什么水平呢?瑞士科學家的答案讓人無比振奮。4月24日,他們向世界展示了一款可由思維操控的機器人,一名身在百公里外的癱瘓者借助電腦傳輸信號,向其發出腦電波指令,機器人就能快速行走。這與用鍵盤和鼠標的傳統人機交互相比,無疑是一場偉大的“變革”。
對這場變革人們期待已久。陶建華說,傳統方式下,計算機通過多種設定的程序與人交互,需要人去主動適應計算機,而新交互模式則是相反。微軟首席研究與戰略官克瑞格·蒙迪將新交互模式稱之為“自然的用戶界面”,他認為其“將改變一切現有的做法”。
實際上,人們已經從近些年快速發展的信息科技中真切感受到這一點。倫敦帝國學院在研究人類眼睛活動與大腦感知之間的關系基礎上,發明了一種專門用來捕捉眼球細微動作的紅外線感應裝置“眼標”。通過它,人們能用眼睛打開網頁鏈接,進行打印、存盤等操作。風靡全球的蘋果手機先是以多點觸控技術掀起“指尖風暴”,緊接著又用Siri拉開了語音交互的序幕。
人們有理由相信,全新的人機互動體驗即將走入日常生活,我們手指的揮動、眼珠的轉動、心中的渴望,都可以自動傳遞給善解人意又溫馨周到的各類“伙伴”。于是,一個冬日的清晨,你揮一揮手,窗簾便緩緩拉開,第一縷陽光灑進來;一個春日的午后,花園里孩子輕輕上揚嘴角,美妙的瞬間就化作照片,自動成為永恒。
讓人機交互無處不在
陶建華指出,由于新一代高速互聯網飛速發展,網絡帶寬和CPU計算能力成倍增長等因素,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基礎設施,將成為人與人之間交互或人與信息源、外部世界交互的媒介。在這種環境下,計算將無處不在,與此相應,人機交互也將隨時隨地。
實際上,早在約20年前,美國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克·瓦瑟就預見到“無所不在的計算”。從長遠看,個人計算機和工作站會消失,因為計算會變得無處不在。當人類對某些事物掌握得足夠好的時候,這些事物就會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就會慢慢地忽略其存在。今后,許多計算裝置會變成不可見的計算機,計算也會變成無處不在,不可見的人機交互也會無處不在的。就像我們時刻呼吸著的氧氣一樣,我們看不見卻可以體驗到。
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特聘教授詹姆斯·蘭代曾展望道:“未來的一個遠景是:我們在交互的時候,可以跟計算交互,而不是計算機。”計算機的消失,并不是指它不復存在,而是隱藏了控制的界面,使得用戶更多地關注于任務本身而非操作方式,從而使人機交流變得更加自由、隨性、便捷。若完成了這樣的飛躍,那么人機交互在應用客戶群體上將有很大拓展。簡單化的高科技將不再受年齡和認知力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更好地服務于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弱勢群體。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