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柔宇科技:見不到客戶的獨角獸。成長8年的獨角獸柔宇科技,終于要迎來資本市場的“驗貨”。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1215/58940.html

今年8月初,深圳證監局公布柔宇科技接受上市輔導的備案信息后,據IPO早知道消息,中信證券關于柔宇科技的上市輔導工作已于11月25日全部結束,預計12月中上旬正式遞交科創板招股說明書。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關于柔宇科技上市的消息就不斷傳出,但柔宇從未正面回應。但這一次,柔宇科技似乎一腳已經跨入了IPO的大門。

此前外媒的報道也印證了這一消息。11月28日,外媒彭博社報道稱,柔宇科技計劃最快12月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最高籌資18億美元。

成立于2012年的柔宇科技,一直在投入全柔性顯示屏、柔性傳感器等柔性技術,也因發布了全球首臺商用折疊屏手機而備受資本關注。自2012年至今,其累計融資已超過10輪,投資方不乏深創投、松禾資本、IDG等明星資本。


 

柔宇科技融資歷程

但在受到資本追捧的同時,外界對于柔宇科技是“獨角獸”還是“PPT公司”的質疑屢見不鮮。這些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技術能力、量產能力和商業化能力。

01 技術路線迷思

按照柔宇所宣稱的,在占據成本更低、良品率更高、產能更大優勢的情況下,柔宇卻始終無法打開市場。

要解讀柔宇科技,繞不開的就是其采用的獨特技術路線。技術路線會影響到OLED廠商的量產成本、良品率、產品技術指標等決定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既是柔宇創新力、高估值的支撐,也是其飽受爭議的焦點所在。

不同于行業巨頭三星、LG以及國內主流OLED廠商京東方(SZ:000725)、華星光電、維信諾采用的“低溫多晶硅(LTPS)”技術路線,柔宇科技獨辟蹊徑,采用了另外一條自研的技術路線。

柔宇科技將其命名為“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體系,并號稱擁有3000余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按照柔宇創始人劉自鴻的介紹,該技術不采用硅材料,相比LTPS制程溫度更低,可以降低設備的投資成本,提高全柔性屏的良品率。

 

柔宇和其他廠商的技術區別 來源:網絡

這部分解釋了外界對其產線投資過低的質疑。比如京東方計劃在成都、綿陽、福州、重慶等地投資的月產能48000片的柔性OLED 6代線,投資額均高達465億元。而柔宇的一期產線的投資僅為110億元。兩者之間懸殊的差異曾一度是外界爭議的焦點。

超乎尋常的量產規模也是柔宇的一大噱頭。2019年劉自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期產線按照每塊屏幕5.5寸計算,大概是2000萬片/年;今年柔宇對外的宣稱則相對保守了很多,表示以8寸大小的切割計算,柔宇目前一期年產能達到280萬片。這個數字約是京東方成都第六代OLED一期產線滿產數量的5倍左右。

但質疑并未完全消除。對于“超低溫非硅技術”,幾乎全部來自于柔宇自己的介紹。柔宇曾回應,“公開渠道只能搜出部分專利,是因為很多專利尚未公開,有一些核心技術的know-how也不會公開。”

這個技術看似是由柔宇獨家掌握獨家研發的,甚至找不到產業鏈合作方。

2015年的一次采訪中,劉自鴻曾表示“從上游材料工藝、電子器件到下游產品設計都需要自己做”。柔宇也從未披露其產業鏈上游的合作伙伴,如陰、陽極材料,傳輸層、發光層材料供應商等。

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按照柔宇所宣稱的,在占據成本更低、良品率更高、產能更大優勢的情況下,柔宇卻始終無法打開市場。

產線投產兩年多以來,柔宇的全柔性屏沒有在任何一家主流手機廠商的手機上大規模商用;其他應用場景和對外宣稱的合作客戶,如中興、空中客車、中國移動、路易威登、李寧等,合作產品在大眾市場上也幾乎看不到。

柔宇科技的產線利用率因此一直很低。根據機構DSSC數據,國內具備6代OLED產能的廠商中,京東方產能均為45K/月,和輝光電產能為30K/月,柔宇科技的月產量僅為15K,是具備6代線的國內廠商中最低的。

這一結果與柔宇對外宣稱的ULT-NSSP技術的成本與良品率優勢幾乎是背道而馳,非但沒有體現出優勢,反而與友商存在相當的差距。

02 兩條腿難走路

即使是在to B和to C兩條腿走路的情況下,柔宇柔性OLED的下游市場仍很難打開。

除了屏幕技術路線,柔宇的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也與三星、京東方等對手有一定差別。

柔宇將自身定義為柔性技術和解決方案的提供商,而不僅僅是一家消費電子廠商和面板廠商,

一直以來,柔宇采用的是to B和to C齊頭并進的業務模式,除了自主研發銷售折疊屏手機、柔性硬件設備,還為客戶提供柔性顯示技術解決方案。

但即使是在to B和to C兩條腿走路的情況下,柔宇柔性OLED的下游市場仍很難打開,正如機構DSSC對柔宇產線月產量的統計結果。

手機市場方面,柔宇自主研發的折疊屏手機Flex Pai銷量一直難言樂觀,出貨量與主流手機廠商有相當大的差距。

2018年10月31日,柔宇科技正式發布號稱全球首款全球首款可折疊柔性手機“FlexPai柔派”,這款手機被IT屆普遍評價為“不成熟、實用性不強的產品”。

今年9月,搭載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的Flex Pai 2發布之后,其在京東自營旗艦店的商品評論共1200余條;在天貓旗艦店的店鋪月銷僅有二三百臺。

作為對比,截至去年年底,三星官方稱其第一代的Galaxy Fold售出了50萬部;華為Mate X折疊屏手機雖然未公布銷量,但業內普遍預估其銷售量在10—20萬部之間。

To B業務方面,柔宇科技前不久才取得進展,開始為手機廠商提供柔性屏與解決方案。今年3月,柔宇宣布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將向中興提供柔性顯示技術解決方案。這是柔宇對外公布的第一家手機終端合作伙伴。

不過自合作公告至今,仍未有搭載柔宇柔性屏的中興手機發布。

無法打入主流手機廠商如華為、小米、oppo的供應鏈,技術不過關可能是重要原因。柔宇科技采取的技術路線據宣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良品率,但是折疊屏手機作為中高端消費品,對于屏幕品質和分辨率、對比度、色準等重要參數也有著很高的要求。

在分辨率方面,柔宇官網上給出柔派的PPI為308,相比較之下三星Galaxy Fold的折疊屏的PPI為362,華為Mate X的PPI據稱是414。還有報道稱,柔宇柔性屏所采用的材料做到300多PPI已經是市面上的極限。

《中國企業家》曾報道,據華為知情人士透露,華為之所沒有采用柔宇的產品,是因為“在產能、良品率上都有一些問題,無法滿足需要。”

除手機之外,柔宇柔性屏的其他應用領域還包括智能交通、運動時尚、文藝傳媒、智能家居、教育辦公。柔宇表示,在這六大領域中目前有LV、空客、李寧、豐田等500多家客戶。

 

柔宇柔性屏的應用領域 來源:網絡

這些to B業務也一直被外界質疑,與許多客戶的合作是“聽雷聲未見雨點”,柔宇科技幾乎從不披露具體合作的細節及規模。

柔宇科技向外界描繪的一系列應用的藍圖看似充滿潛力(如搭載在空客飛機上,可以節省燃油費用),但卻存在著現實的困難。

柔性OLED的高成本會限制其在產業中的大規模應用。根據國際調研機構DSCC的數據,即使是技術成熟、良品率較高的三星,其每片柔性屏的生產成本也在60-100美元之間。

03 高估值有待考驗

目前的柔宇不僅是生產線出貨量低、總產能狀態不明,而且在B端和C端都沒有可以大規模商用的優秀產品。

近期,新經濟行業數據機構iiMedia Research發布了《2020中國新經濟獨角獸200強榜單》,評選出國內前200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柔宇科技以60億美元估值躋身榜單。

這一估值水平已經遠超同行維信諾(SZ:002387)和深天馬(SZ:000050)。但是相比2018年8月完成E+輪融資后的50億美元估值不難看出,近兩年柔宇科技的估值增長已經明顯趨緩。

不過,即使是60億美元的估值,也仍然有待資本市場考驗。

對比同樣擁有6代OLED產線的主流屏幕廠商維信諾和深天馬,它們都與主流手機廠商如小米、華為有著密切的合作,也有著可觀的營收和利潤。而目前的柔宇不僅是生產線出貨量低、總產能狀態不明,而且在B端和C端都沒有可以大規模商用的優秀產品。

資本敢于投資,實際上押注的是全柔性OLED的主要下游應用——折疊屏手機的爆發,以及柔宇在特殊技術路線上“可能實現”的突破。

根據機構CINNO Research數據預測,到2024年,全球折疊智能手機對柔性OLED的需求量將達到3800萬片,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41%。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全球折疊屏手機對柔性OLED的需求實現井噴,面板廠商在產品技術不過關的情況下,無法打入大廠的供應鏈,也就很難享受到其中紅利。

中短期來看,除了自產折疊屏手機之外,柔宇科技在手機領域僅有中興這一個戰略合作伙伴,且尚無合作產品落地。

事實上,中興自己的手機銷量市場份額也不高,沒有進入頭部賽道。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2019年中興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僅占據約0.5%的份額。

其他的應用領域,也如前文所言,柔宇與許多客戶的合作是“聽雷聲未見雨點”,且面臨柔性OLED的成本限制很難大規模應用。正是基于此,機構DSSC指出,智能手機產業才是柔性OLED應用的主力。

04 寫在最后


此前的2019年1月,柔宇曾經在回應質疑時提到,“最近一個季度簽約的客戶訂單已達40億元”,但卻始終未透露具體客戶。與這一數字相比,其手機銷量的慘淡對外界來說更加直觀。

資本可以憑美好愿景和想象空間下注,去搏柔宇在特殊技術路線上“可能實現”的突破,但新技術必然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尤其是重資產投入的面板行業。過往不少賭錯技術路線的面板企業,都因此走向衰落。

柔宇在單槍匹馬地研發一條全新的技術路線,但至今成功與否,劉自鴻并未拿出讓人足夠信服的成績,反而是質疑始終相伴。

上市臨近,柔宇將披露更多經營情況,關于柔宇科技的諸多疑問或許將進一步揭曉。當然,也可能會迎來更多的拷問和質疑。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