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20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Micro LED研發瓶頸 有解。Micro LED具有優異的顯示功能、低耗能與產品壽命長等優點,被視為下世代顯示技術霸主。Micro LED是將LED微縮化和矩陣化的技術,將數百萬乃至數千萬顆小于100微米,比一根頭發還細的LED RGB晶粒排列整齊放置在基板上。與現階段OLED技術相比,Micro LED同樣是自主發光,卻因使用的材料不同,可解決OLED最致命的「烙印」問題,同時還有低功耗、高對比度、廣色域、高亮度、體積小、輕薄、節能等優點。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1/0620/60127.html
面板是臺灣發展的重點產業,面對下世代面板的新技術挑戰,經濟部技術處看好Micro LED 的優勢,尤其是Micro LED結合LED晶粒制造、IC驅動設計、封測及組裝等供應鏈,是臺灣產業既有的優勢利基,若能掌握發展契機,就可助臺灣顯示產業創造高產值。技術處多年前即支持工研院投入Micro LED關鍵技術的研發,深知Micro LED要變成下一代主流,需先克服巨量轉移跟檢測這兩大關卡,不管是改善效率或良率,有沒有辦法跟現有產品競爭。
談到Micro LED時,一定會提到關鍵技術「巨量轉移」。以一塊4K分辨率的LED屏幕來說,需要安裝2,400萬顆LED,過去LED大型顯示廣告牌采單顆單顆裝設的方式,效率慢、成本高,因此動輒幾百萬元。未來要生產超高分辨率或超大型面板時,最好做法是一次就能抓取大量LED晶粒,就是所謂的巨量轉移。
巨量轉移之所以困難,一是在于數量,即使一次轉移1萬顆,都還要做2,400次。二是良率,不只是大量抓好放上去,還要電流可通過成功發亮,只要一不小心,稍微高一點、低一點,一顆就會壞掉,因此在巨量轉移后,如何更有效率做巨量檢測又是另一個關卡。
工研院與與镎創、欣興(3037)、聚積等產研機構合作讓技術再進化,成功將Micro LED晶粒直接轉移至PCB基板,創下全球首例,并突破大部分制造瓶頸已達到可量產階段。巨量移轉至PCB基板的技術突破,在于比起平整的玻璃基板,PCB的翹曲度非常高,將極小的Micro LED安裝上去時,可能基板的彎曲程度都比Micro LED晶粒本身還大,而且根據不同分辨率,需要巨量轉移數十萬到數百萬顆Micro LED,困難度遠比玻璃更高。
為提升并確保Micro LED顯示器良率,檢測與修復是制程中的關鍵步驟,如何檢測并修復巨量而細小的Micro LED芯片是艱巨挑戰。以20微米尺寸乘以10 微米的空間來估算,一片4寸的晶圓上約有800萬顆晶粒,以現行檢測技術電性檢測,其檢測時間約需花一天,雖優點為檢測率高,但檢測時間過長不符合量產效率且檢查尺寸亦有其限制;而旋光性測試檢測速度雖然快,卻可能因旋光性遺漏造成檢測效率不佳。工研院結合多年制程經驗及累積的數據分析,開發出一套巨量檢測技術以解決傳統檢測所會遇到的問題,可同時擁有電性檢測之檢測率以及旋光性檢測之速度,剔除Micro LED芯片不良品。
針對未來包括虛擬現實(VR、AR、MR)等應用,工研院在技術處支持下,以提供全彩微型顯示器之完整解決方案為前提,突破相關技術,如量子點與5微米之Micro LED整合、每次超過1萬顆之非接觸檢測、電流回饋與補償之集成電路驅動設計等技術,完成960 X 540 全彩AR、MR用微顯示模塊。
Micro LED技術須結合半導體、材料、高精密設備及面板等四大產業,這些都是臺灣強項。工研院已盤點整個顯示器產業鏈,從上游的磊晶、晶粒制造,中游的IC設計、驅動與封裝,再到下游面板與系統,并鏈結上中下游廠商,透過工研院團隊建置之晶粒制作及巨量轉移實驗平臺,與產業共同訂定研發規格及先期開發,以確保開發完成后之產業銜接。
隨著愈來愈多廠商投入,將可加快Micro LED商品化時程。(作者是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長)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