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07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屏下指紋識別技術 PK 3D結構光。指紋識別技術如今已經十分成熟,在手機端,備受關注的是屏下指紋識別,這種識別方式更加先進,技術要求更加嚴格,這里簡單介紹其工作原理流程。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811/07-51973.html
相比占用屏幕上的部分顯示區域放置攝像頭等元器件來做人臉識別,屏下指紋的好處是能夠保證整塊屏幕的完整性,手指直接貼在屏幕上就能識別并解鎖。對已經形成肌肉記憶的用戶來說,學習成本也不高。
全面屏已經成為未來智能手機的發展趨勢,隨之而來的便是指紋識別的難題。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指紋識別需要接觸到手指,而為了迎合市場對于全面屏的喜愛,手機廠商一般都將智能手機的指紋識別系統后置,將其設計在手機背面,或者像iPhoneX一樣直接舍棄,采用FaceID。
但就用戶習慣來說,屏下指紋的體驗明顯要優于面部識別。各大廠商都有意在此領域率先攻克技術難題,搶占市場先機。
目前已知的屏下指紋識別方案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利用光學實現,另一個則是利用超聲波實現。
光學實現屏下指紋識別技術
光學方案技術由來已久,主要基于折反原理。利用光照射到手指上,然后通過Coms(圖像傳感器)進行光電轉換,在利用指紋識別模組(主要包括算法芯片、Cmos、微透鏡片陣列)采集和保存指紋信息。
最初的指紋識別技術,一般用在辦公樓宇里和一些公共場合,主要采用光學指紋識別技術,比如常見的光學指紋識別門禁系統,可實現開門、打卡等功能。
但在2017年以前始終沒能應用于智能手機,主要的原因是光學傳感器的體積過大,且系統無法對皮膚真皮層的識別,因而安全性相對較低。隨著2016年以來新思、匯頂先后發布新一代的光學指紋識別方案,仍然是基于折反原理,另外疊加小孔成像和透鏡成像功能,以提高識別的精確度。得益于OLED產能障壁的打破、技術成熟度以及可預見的成本下降,光學方案正式成為屏下指紋識別最重要的實現手段之一。
OLED是主動發光,理論上說可以精確控制到每一個子像素點,所以OLED材質的屏幕是更理想的發射光光源,此外,OLED顯示模組更薄,也可以減輕由于放置屏下指紋傳感器帶來的整體機身變厚的問題。目前產業鏈有三種利用OLED屏幕的開發方向:
1.直接在屏幕下方布置一個CMOS傳感器,利用OLED的子像素之間縫隙讓光線穿透過去,進而識別指紋;2.縮小傳感器,插入OLED的像素點之間;3.將CMOS傳感器做成透明的,直接貼裝于AMOLED屏幕上方,將光學指紋識別做成一層識別層。
超聲波實現屏下指紋識別技術
另一個屏下指紋識別方向則是利用超聲波指紋識別。超聲波既不需要感光元件也不需要電容感應,因此更適合做屏下指紋識別。
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是利用超聲波和手指之間的反射,進行采集和識別,其特點是可以采集手指的3D數據。超聲波方案利用回波強度識別指紋,優點在于其穿透性更強,能夠進行深層的皮下指紋識別且能夠辨別活體,因而方案的安全性更高;此外,從理論上來講,超聲波方案不易受到油漬和水漬以及強光的干擾,因而解鎖更加穩定可靠。
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指紋識別可能會向半屏甚至全屏的方向發展。目前全屏幕指紋識別主要的相關方案有非硅基襯底方案,即將電容指紋傳感器集成到玻璃面板上,以實現傳感器的透明化,目前模組精細化、小型化尚待提升。
全面屏時代,3D結構光與屏下指紋之爭愈演愈烈。隨著3D面部識別的易用性、可靠性和技術成熟度獲得逐步認證,以及相關VR/ AR應用的拓展,這將成為主流的全面屏時代生物識別方案,但在此之前,基于用戶習慣和使用便捷性,屏下指紋識別將在接下來幾年贏得市場,且未必會受3D面部識別方案擠壓,未來最有可能的趨勢是新機型將同時搭載人臉識別和屏下指紋兩種方案。
所以,針對未來3D結構光技術與屏下指紋技術之爭很難做出預測,兩者各有優劣。屏下指紋技術更加成熟,即使脫離智能機這一載體依舊有發展空間。3D結構光技術作為“新生技術”,業界的研究會更多。此外,對于3D結構光技術的研究也有利于AR技術的發展。而想要真正賦予智能機智能,3D結構光技術更是不可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