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99精品-九九99靖品-九九99九九视频在线观看-九九99九九在线精品视频-曰韩一级-曰韩一级毛片

中國顯示集群打破三星在OLED技術壁壘,5年內有領先全球的可能

作者:51Touch時間:2019-03-23 來源:經濟觀察報

[摘要]中國OLED產線的良率和產能規模,一直被認為與三星間存在較大差距。但張宇給出了一組數據,目前京東方的產品良率已能穩定保持在70%以上,當然,他坦陳,“這也從起初的20%走過了一個艱難爬坡的過程”。

    北京時間03月23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柔性屏“新高地”;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9/0323/53535.html

抉擇

在華星光電母公司TCL集團(4.040, 0.23, 6.04%)3月20日發布的2018年年報中,披露了“柔性屏”玩家之一的華星光電在柔性屏方面的最新進展。而在近一段時間,柔性屏備受矚目。“實驗線做成了,我們開始正式啟動生產線,從剛性到柔性。”京東方高級副總裁張宇近日對經濟觀察報坦言,作為一項新技術,“不是想做就能做出來的”。

與LCD(液晶顯示)技術相比,京東方團隊深知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技術與之存在較大不同,卻也發現了其中的相似之處:它們都屬于半導體顯示,都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和技術壁壘。因此,京東方最初便設定了目標——量產。

要實現上述目標,“是做剛性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還是柔性AMOLED?”讓京東方團隊陷入了糾結。張宇坦言,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京東方做剛性的成功率和把握度更高,但內部又希望通過技術突破,能研發出給消費者體驗帶來明顯變化的產品,于是在2015-2016年間,京東方經過多次內部探討,選擇在“技術創新后的產品可以最大化改變用戶體驗”的方向上押注——做柔性AMOLED。

這便是外界認為京東方做得“瘋狂”的事——465億元人民幣巨資在成都投產建設中國首條6代柔性AMOLED產線。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工程院院士鄧青云在1979年發現了OLED,他也因此被稱為“OLED之父”。但OLED技術較早地在日本、韓國開發并應用,而中國正式開啟對這一技術的研究,還要等到1996年,清華大學成立OLED項目組開始,發起者是維信諾(13.330, 0.14, 1.06%)的創始人、現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

彼時,博士畢業的邱勇接觸到OLED,并將其確立為今后研究的方向,從基礎研發到技術應用,甚至對產業鏈相關從頭到尾加以鉆研。這也讓維信諾成為中國顯示企業集群中最早起步探索柔性顯示的企業。

維信諾的總裁張德強,便是邱勇組建項目組之初帶的第一個博士生。“OLED很難做,從基礎技術研發開始,到中試生產及最后的大規模量產,期間克服了種種困難。”

原來,脫胎于學校項目組的維信諾,在1996年到2001年的五年間,以學校為主體,就OLED展開一些基礎研究,“期間有太多走不下去的時候,也曾嘗試找大企業合作,但他們大都對OLED前景不看好”。

張德強回憶到,過去中國發展顯示技術主要靠全部引進,或引進消化吸收后再創新,“到了OLED時代,我們要走自主創新的路子。”團隊在這一目標引領下,終于在2002年建成了國內第一條OLED中試生產線。

幾乎同期,京東方在2001年時,也對OLED的發展和應用趨勢有所預判。“尤其在移動端,OLED屏的出現必將是革命性的變化。”在張宇看來,OLED“隨型而變”的特點,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的應用多樣性。

對于京東方那條465億元產線的各個標志節點,張宇記憶猶新,“2015年5月開工建設,2016年7月廠房封頂,2017年5月點亮,2017年10月量產。”在他看來,能在前后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內,實現一條柔性產線的規劃量產,京東方最初堅持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

京東方柔性產線的成功量產,被深圳市平板顯示行業協會首席顧問孫政民視作,國產顯示在OLED技術突圍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突破

就在這一產線量產前夕,在天津舉行的2017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彼時擔任主持人的孫政民,見到了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主任程章林,自上個世紀90年代就一直在臺灣鉆研OLED技術的程章林,一直苦惱于難以推進臺灣柔性屏的產業化。

“國內顯示廠商在開發OLED技術的初期,不少有OLED屏需求的下游終端廠商被三星‘掐著脖子’。”孫政民回憶到,2010年,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的中國臺灣廠商HTC,發布的DesireG7就采用了三星的AMOLED屏幕,可正當銷售氣勢如虹時,“眼紅”的三星竟突然終止了與HTC的合約,停止屏幕供貨。

如此一來,讓HTC措手不及,不僅橫遭消費者詬病,還給手機產量和銷量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HTC董事長兼CEO王雪紅在那之后的接受采訪仍就對此歷歷在目。

三星在OLED面板供給端形成壟斷的同時,它也有“無奈”。孫政民告訴記者,僅靠三星一家難以支撐眾多手機廠商對OLED屏幕的需求,除卻三星有意斷供的情況,更切合實際的是,市場上也亟需其他面板廠商能實現技術突圍,帶動OLED面板產能的擴大。

然而,OLED面板顯示是一種高投資、高風險的產品,孫政民直言,“一般的廠商不敢貿然進入”,但一直追隨日韓技術發展起來的中國顯示企業們,抓住契機大舉投資建線,拉響了中國OLED面板加速量產的號角。

京東方6代柔性AMOLED產線的量產突破了三星在OLED產業上的壟斷。“臺灣搞了好多年都沒成,我們大陸先成功了。”孫政民甚至向程章林發出“多來大陸交流”的邀請。

除卻京東方在成都建設的第一條6代AMOLED生產線量產外,記者還了解到,其在綿陽也建設了同等規模的產線,預計今年量產。另外,重慶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也在去年底開工建設。根據京東方公開資料顯示,每一條OLED生產線的投資大概在400億-500億元左右。

“新增一條柔性產線的投資規模至少400億,真得太貴了。”孫政民感慨到,盈利來源依靠傳統LCD面板的京東方,它的OLED生產線不過剛剛開始,但三星早就完成了投資和量產。“后來者只能加快追趕步伐。這樣才有趕上的可能。”

“基于對面板產業市場至少長達10年的分析預判,京東方才會做出后來的柔性產線布局。”張宇也坦陳,在京東方虧損的那幾年,外界總有評論稱“京東方是不是瘋了?”即便如此,“還是要推進”。

記者了解到,京東方還將在福州落地建設它的第四條柔性產線。

目前不止京東方一家在建線擴大產能,像維信諾、華星光電、天馬、和輝光電等企業都不斷投資了多條柔性顯示生產線。

記者了解到,已經在昆山擁有一條5.5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的維信諾,也在緊鑼密鼓地釋放或擴增產能。“已經邁過建設和爬坡階段的維信諾(固安)第6代全柔AMOLED生產線,將在2019年充分釋放產能并逐步導入更多客戶。”維信諾副總裁孫鐵朋告訴記者,維信諾還于2018年12月27日在合肥開工了一條G6全柔AMOLED生產線。

而此前在大型顯示面板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華星光電,在柔性產線建設方面有著不同的邏輯——按照尺寸規劃生產基地。

全程參與華星光電在柔性顯示技術攻堅的,武漢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技術有限公司擔任產品開發處總監孫亮告訴記者,2017年9月華星光電建成中國第一條G4.5柔性OLED的中試線后,又基于武漢光谷的基礎設施和產線需求的匹配度,投資350億元建設了第6代柔性LTPS-AMOLED顯示面板生產線(簡稱t4項目)。“t4項目的月產能在4.5萬大片玻璃基板,滿產產能相當于每年可生產116萬平方米手機面板。”孫亮介紹,這是國內第一條主攻折疊顯示屏的6代柔性產線。此外,華星光電還在規劃投資超400億新增柔性產線建設。

一條OLED產線的建設動輒投資數百億,在這樣的投資推動下,新產能形成,而在規模競爭中,一些無法支撐的企業倒閉。孫政民強調,“OLED產業是資本密集型,只有大規模生產才能實現規模經濟。”

落地

風塵仆仆從成都柔性產線調研回來的張宇,談及當下京東方的任務,“目前主要是在沖量。”他告訴記者,在三星、華為相繼釋放了折疊屏手機量產的訊號后,更多客戶對柔性屏加大了需求量。

其實,早在2017年三星的老對手蘋果公司選擇采用OLED屏幕后,“瞬時引得整個智能手機行業跟隨。”但孫政民指出,穩坐釣魚臺的三星,屏幕供應有限,同時還價高難求。

2018年,曾在OLED屏幕上被三星“坑”慘了的華為,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與京東方達成了合作,并直接將“中國牌”的OLED屏用在了當時最高端的手機Mate20Pro上。

規;慨a的京東方為“讓產能保持穩定”不斷建線,也不難理解這一帶動下,全國各地的顯示企業們竟會有“統一”大舉建線的舉措。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建和準備建設的第6代AMOLED顯示器生產線有近10條,建線規模遠超韓國,位居世界第一。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LED行業市場競爭分析策略研究報告》中顯示,在全球公布AMOLED生產線規劃的11家企業中,有八家企業來自中國。

目睹了中國顯示軍團大舉釋放產能,孫政民也不無擔憂,除卻產線良率、產能的穩定性仍需提升,“未來柔性屏產業化的路子還不清晰。”他認為顯示企們應該把焦點放在產業化上,側重于AMOLED大規模的應用上。

中國OLED產線的良率和產能規模,一直被認為與三星間存在較大差距。但張宇給出了一組數據,目前京東方的產品良率已能穩定保持在70%以上,當然,他坦陳,“這也從起初的20%走過了一個艱難爬坡的過程”。

事實上,在進行屏幕產線良率和產能提升的過程中,屏幕的變化帶來了整個產業上下游的新一輪整合。

張宇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說,一直以來,中國在裝備產業和材料產業上較為薄弱,這讓下游的顯示面板企業大比例依靠進口設備或材料,從而讓現下的柔性屏供給側定價趨高。

在張宇看來,當前除卻要求顯示面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外,產業上下游還應該協同推動技術的迭代,“讓產品更具性價比”。

正如鄧青云所希望的,“中國能把AMOLED做得非常便宜,就像光伏行業一樣。”不過他預計,“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矚目產業化發展的大目標,孫政民也按捺不住期待,中國顯示集群不僅打破了三星在OLED技術及規模量產上的壁壘,照此態勢發展下去,“不出5年,大有領先全球的可能”。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

相關閱讀
分享到
我要 投稿 意見 反饋 論壇 社區
官方 微信
觸摸屏與OLED網官方微信號:i51touch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隱私政策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歡迎投稿 | 加入收藏 | 意見反饋 | 經銷商加入
網站廣告、經銷商加盟、觸摸屏軟件銷售: 028-85108892 13183843395 028-66219290 聯系人: 張小姐 產品購買聯系方式如下:
地址:成都市高升橋東路2號高盛中心1109室 電話: 028-85108892 13183843395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51Tou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觸摸屏網 電子郵件: 43361182@51touch.com
業務咨詢QQ:觸摸屏技術,觸摸屏報價,觸摸屏軟件咨詢 43361182   觸摸屏軟件開發:觸摸屏軟件,觸摸查詢系統,觸摸查詢軟件 893008608   媒體合作QQ: 893008608
業務咨詢微信:13183843395(掃描下方左側二維碼)  微信交流群微信:43361182(掃描下方右側二維碼)
 
2000人超級QQ觸摸屏群:59897879 171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