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山大學博士生進行藍相液晶研究,創新發現「場致晶格重構」
作者:未知時間:2019-11-24 來源:自由財經
北京時間11月24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液晶屏幕再進化 我博生研發藍相液晶登國際頂尖期刊。我國博士生進行藍相液晶研究,創新發現「場致晶格重構」,獲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Materials」刊載。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19/1124/55696.html
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宗賢、助理教授王俊達及博士生郭端毅師生團隊,與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Timothy J. Bunning、賓州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Iam Choon Khoo合作,歷時2年多,創全球先例,開發Repetitively-Applied Field (RAF)技術,使藍相液晶從自然產生的立方晶格,重新轉換為非立方光子晶體,新穎且穩定,成果獲刊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為光子晶體能隙控制開啟全新視野。
林宗賢今天表示,光子晶體能讓光轉彎,還能讓動物展現美麗色彩,像蝴蝶翅膀、孔雀羽毛及甲蟲顏色,都來自周期性奈米結構,因此,人類生活中到處可見液晶(Liquid crystal),從汽車、辦公室、計算機到手機,獨特物理,光學特性成為絕佳調控光電材料。
團隊繼2017年制作出全球第一個超大尺寸單晶的藍相液晶,發表論文于「Nature Communication」后,今年繼續突破獲國際注目。
王俊達指出,RAF技術讓立方晶格逐步轉換為非立方,超越現有技術,「讓能隙控制變化量」是過往研究2倍,并使厚度提升將近1千倍立方晶格藍相液晶,均勻轉換成非立方晶體。
王俊達說,透過這項技術,光子晶體中的紅、橙、黃、綠、藍等顏色都能調控,且在沒有電場作用下非常穩定,「想讓它停在哪就停在哪」。

中山大學光電系博士生郭端毅,專注研究藍相液晶。(記者黃旭磊翻攝)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