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03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因為OLED相對LCD,具有更薄、更省電,耐折疊彎曲、對比度高和色域更寬等優點,很多智能設備終端開始從LCD向OLED轉移,甚至一些千元機上都配置了OLED屏幕。OLED的市場規模激增,據統計,OLED屏幕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990億元。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603/57317.html

我們知道,屏幕的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在20年前,國內還面臨著“缺芯少屏”之痛。國產屏幕企業經過十幾年的追趕,目前在LCD上面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據資料顯示,2019年京東方LCD面板出貨量、出貨面積雙雙第一。而相應的,受利潤擠壓,三星、LGD紛紛關閉自己的LCD面板工廠。

盡管LCD屏幕目前仍然占據主流市場,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各大屏幕廠商目前都在往OLED轉型。雖然京東方也早有布局,在2019年AMOLED屏幕的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事實上,與第一名的出貨量差距很大。2019年全球整體OLED面板出貨量三星顯示占據85.4%,而京東方占據3.6%,兩者差異81.8%。導致這么大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質量和應用效果存在很大差距,之前華為P40 pro的屏幕因為同時有國內外屏幕廠商供應,被用戶稱為屏幕“抽獎”。

OLED面板的生產涉及多個環節,從生產屏幕所需要的制造設備、材料和組裝,多數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歐美日韓企業中。比如OLED制造的核心部件:蒸鍍設備。它決定了OLED面板的發光效率,顯色和良率等,目前國外三星、LGD,國內京東方、維信諾等都是采購的日本佳能Tokki的蒸鍍機,即使一臺設備1.67億美元仍然供不應求。

除了蒸鍍設備,OLED面板上游的另一個關鍵環節是有機發光材料。有機發光材料需要將原材料有機合稱為中間體,再到OLED單體,最后進一步合成為升華材料,最后蒸鍍到基板上形成OLED表層的有機發光材料層。而目前能夠得到升華材料的企業包括默克、陶氏、杜邦和出光等,都是國外的企業。而國產企業的技術多數停留在中間體,少數能到OLED單體,距離最后一步還有很大差距。
導致國產OLED供應鏈過度依賴國際企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壁壘,專利陷阱。因為三星在OLED布局非常早,在空白市場時已經探索了多種可能,找到了自己的路,并盡可能地用專利“封死”對手的路。國產企業想要有所突破,只能避開這些專利,自主創新新技術,這個難度就非常高。

另一方面,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研發周期長,導致國內相關企業少。據了解,國內做有機發光材料和蒸發源的企業并不多,奧來德是國內首個量產蒸發源的企業,目前已經進入京東方、華星和天馬等供應鏈。奧來德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35%,但事實上,相比國際企業技術還有很大差異,在國際市場上只有1.5%的市場占有率。
當然,OLED屏幕供應鏈比較長,涉及環節也比較多,并不是說每一項技術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對于一些核心技術進行攻克,才能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中擁有底氣,不懼斷供的風險。

雖然目前國內一些企業嘗試以參股或并購的方式進入這些供應鏈核心企業,或者是購買專利達到一勞永逸,但是這種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后續,還是需要更多的國內企業發力,不計較當前的盈利,繞開專利陷阱,開辟新的路徑,那時候才能真正不怕國外技術“卡脖子”。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