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05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2017年,iPhone X的問世將OLED屏幕“捧上神壇”,LCD屏幕則在高端市場節節敗退。屏下指紋、超薄邊框等新技術潮流興起,OLED替代潮加速。
與此同時,全球LCD產能逐漸向中國大陸聚集,面板價格一降再降,頗有“薄利多銷”的意味。2018年,京東方(000725.SZ)更是超越LG,問鼎全球液晶面板出貨量排行榜。中國廠商的崛起,迫使日韓廠商加速“逃離”LCD,押寶OLED。
消費電子更新迭代、面板廠商擴容擴產,不斷為產業鏈帶來新的增長機遇。緊跟技術趨勢的國內設備廠商更接近生產端和消費端,正隨著國產替代的潮流迅速崛起。
深科達是國內平板顯示器件生產設備的龍頭。憑借著對技術趨勢的精準判斷和及時跟進,深科達抓住了智能手機觸控技術從電阻式到電容式,從LCD向OLED迭代的多個潮流,為智能裝備國產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5G商業落地不斷加速,“萬物互聯”不僅將帶來換機潮,大屏智能設備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面對下游消費電子行業的復蘇和新技術的更新迭代,深科達將如何延續其高速增長?
技術迭代助推設備需求
得益于市場和技術的相互促進,手機屏幕在十幾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iPhone是當之無愧的主導者。
2007年,初代iPhone面世。3.5英寸屏幕、觸控交互——iPhone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智能手機的手機形態和交互方式。支持多點觸控的電容屏幕帶來了全新的交互體驗,電阻觸控逐漸在競爭中敗北。
這一革新促進了國內觸控屏幕廠商的高速增長,處于初創階段的深科達陸續開發半自動邦定(Bonding)機、貼合機和覆膜機,闖入智能裝備賽道。
2019年,深科達研發出“上下脈沖本壓機”,實現了“多段式加熱”、“快速升降溫”以及“FPC(柔性電路板)正反面一次性邦定”等功能。次年,這款設備被應用于iPhone 4屏幕生產中,深科達也開始嶄露頭角。針對電容式觸摸屏日漸暢銷的潮流,深科達順勢對邦定、貼合和覆膜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收獲市場紅利。
憑借技術積累,深科達精準把握新趨勢,在2013年研發出國內首批“全自動貼合線”,適應面板廠商整合觸控顯示技術的潮流。該產品在次年獲得了天馬微電子的巨額訂單,實現對韓日設備的國產替代。此外,深科達還跟進了當時火熱的指紋識別技術,研發出國內首批電容式指紋識別專用DAF膠貼合線,不斷擴充產品品類。
近幾年,可穿戴智能設備、OLED屏幕、曲面屏、柔性屏……新顯示技術和設計潮流 “你方唱罷我登場”。深科達也及時跟進,不斷推出應用于新技術的平板顯示模組組裝檢測設備。蘋果、華為、OPPO、vivo以及小米,均有產品線使用過深科達的智能裝備。
如今,平板顯示模組組裝檢測設備覆蓋貼合、邦定、檢測和輔助多個用途,近三年來貢獻了深科達八成以上的營收。
產能集中促進國產替代
我國的面板產業起步較晚,與日韓廠商的競爭,曾長期處于下風。面板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追趕、產能擴充,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撐。國內面板巨頭京東方,曾連續虧損14年,屢屢受到媒體和公眾“靠補貼生存”的質疑。
從承接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的技術轉移,到近幾年擴產能、占市場,大陸的面板廠商可謂“熬出了頭”。CINNO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平板顯示產業設備投資在2016年進入高峰期,并在之后三年維持年均1,000-1,500億元的投資規模。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國內面板龍頭紛紛開啟高世代產線的建廠潮,面板價格更是一降再降。
動輒幾十億投入的高世代產線讓其他廠商難以跟進,低廉的面板價格更讓舊產線“無利可圖”,韓日臺廠商不得不削減產能甚至退出液晶面板的競爭。尤其是日本面板廠商,無力與大陸廠商在LCD價格上競爭,OLED技術又不足以與韓國三星抗衡,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2007年,日本夏普曾做出興建10代線的決定,孰料次年便爆發金融危機,該產線此后的開工率一直維持在50%的水平,虧損逐步擴大;OLED面板業務也進展不順,2019年第二季度,夏普僅出貨了6萬片OLED面板,7月更是已經完全沒有生產用于智能手機的OLED面板。
索尼、日立和東芝合資成立日本顯示公司(JDI),不再生產用于液晶電視的大尺寸面板,專攻用于手機的小尺寸面板。如今,JDI已經連續虧損5年,蘋果公司不僅在2015年補貼其15億美元建廠,去年還補貼其1億美元“紓困”,然而至今未能幫其扭轉頹勢。
韓國廠商在LCD面板也處于承壓的狀態。2020年1月,LG Display社長鄭浩榮在采訪中透露將在年底前關閉韓國本土的LCD電視面板廠;3月底,三星顯示也宣布在2020年12月前關停本土和中國大陸的LCD面板生產。
不過,三星已經在OLED構建了新的護城河。和LCD背光顯示不同,OLED是自發光,具有輕薄、省電、對比度高等優勢。更為重要的是,OLED支持屏下指紋和柔性屏,代表著未來的技術趨勢。盡管有壽命較短、容易燒屏的劣勢,OLED已經在高端電子設備對LCD形成替代之勢,將成為中韓面板廠商未來競爭的焦點。
平板顯示生產設備位于平板顯示產業鏈上游,其發展情況與面板行業類似:早期依賴從日韓進口設備,雖然近年來國產替代的進程不斷推進,但是依然集中在后段模組組裝和檢測相關設備。目前,模組組裝設備國產化達到20%,檢測設備的國產化接近50%,后者已經基本可以完全替代。不過,設備投資占比前三的蒸鍍、曝光和沉積設備,依然被國外巨頭壟斷。
2018年,韓國以產業安全為由限制部分設備出口,希望打亂中國面板廠商高速發展的節奏。中美、韓日頻繁發生的貿易摩擦,加劇了產業鏈自主可控的迫切性。
近年來,國內下游補貼上游產業鏈的生態日漸流行。華為終端堅持使用顯示效果相對較差的京東方屏幕,硬生生地扶持著京東方撕開了三星在小屏OLED的市場壟斷。小米則斥巨資在華星光電訂制AMOLED屏幕,最新旗艦小米10將會混用三星和華星光電的屏幕。這種國產扶持的趨勢有望向上游傳導,進一步完善我國面板產業鏈。
不管是降低設備采購成本,還是實現自主可控的戰略目標,國產設備廠商都將成為國內面板廠商的優先選擇。
業務多元漸成規模
雖然平板顯示組裝檢測設備相關業務前景可期,但是依然無法避免面板行業周期的影響。2019年,處于5G換代前夕的國內手機市場銷量低迷,間接導致上游設備投資放緩。除了終端需求下滑的小周期外,國內面板行業正處在“LCD產能逐漸飽和,OLED后段生產設備尚未大規模量產”的過渡階段,深科達相關業務因此出現下滑。
發展多元化業務,分擔平板顯示組裝檢測設備的業績壓力,成為深科達規避面板行業周期的方式之一。
近幾年,攝像模組成為國內智能手機廠商角力的主要戰場。主攝像素越來越高、背部鏡頭越來越多,已經成為行業趨勢。深科達2018年開始布局攝像頭微組裝業務,研發影像模組自動組裝線,再次抓住行業機遇。該業務在2019年開始創造營收,當年就帶來了3,330.74萬元收入,躍升為深科達的第三大業務。
此外,深科達的半導體類設備主要為LED測試分光機和測試分選機,算是平板顯示檢測設備的跨領域遷移。前者按照光的顏色、光強等指標對LED進行分類篩選,后者主要用于分立器件、IC器件的打標和編帶。
直線電機是智能裝備的基礎動力元件,深科達在該領域的產品主要用于大部分直線運動的場合,具有性能好、精度高等優勢。隨著生產制造成本的不斷下降,直線電機有望在高精密加工等新興制造業賽道開拓市場。
盡管這些業務規模尚小,但是增速較快,有效緩解了深科達對平板顯示模組組裝檢測設備業務依賴度較高的隱憂,并在面板行業進入下行周期的2019年,維持深科達業績整體增長。
深科達判斷,OLED對LCD的替代將是漸進式的,因此兩個賽道均需要加大投入,以鞏固平板顯示生產設備的龍頭地位。2.58億元科創板募資將被投入平板顯示器件自動化專業設備生產建設項目,新建車間以解決目前產能不足、廠房依賴租賃的困境。同時,該項目也將保證深科達有充沛的研發資金,跟進柔性屏幕等行業最新趨勢,設計新產品,以適用于不同尺寸的OLED屏幕。
未來幾年,國內面板廠商將加速OLED產線建設和產能擴充,滿足終端設備對OLED屏幕的增量需求。設備國產,不僅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更是貿易摩擦背景下日益迫切的戰略決策。立于國內平板顯示設備領域潮頭的深科達,無疑將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的契機。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605/57349.html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