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08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合肥成功投資了不少項目,但是沒有多少人了解合肥認真地拒絕了多少項目。
 
  2020年,合肥GDP破萬億,同時第一次躋身中國內地經濟前20強。
 
  讓我們來直觀地告訴你,這個成績有多恐怖。
 
  目前,中國有23座GDP萬億城市,回首過去二十年,它們的累計經濟增長是這樣的(以2000年為100%):
 
 
 
  合肥一騎絕塵,甩開第二名長沙兩個身位。
 
  可能有人質疑:2011年合肥劃入了原地級巢湖市的兩個區縣,增長是不是靠吞并來的?
 
  這里要說明一點,上圖的增速不是用當年GDP除以上一年GDP,而是按可比口徑計算,剔除了物價和行政區劃變更的影響。
 
  也就是說,2011年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分巢湖,2016年成都代管簡陽,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區,2019年濟南合并萊蕪,都不會直接影響各市當年的GDP增速。(再者,劃歸合肥的巢湖部分,只占去年合肥GDP的9%左右,比物價因素的影響還小)
 
  還可能有人質疑:上海、北京的起點高,后續增長當然會放緩,而合肥起點低,增長最快理所應當。
 
  這樣說不能算錯,只是沒意識到,合肥的起點究竟有多低。
 
  容我們亮出第二張圖:
 
 
  對于23座GDP萬億城市來說,合肥是二十年前起點最低的城市。
 
  對于45座GDP超5000億的城市來說,合肥仍然是二十年前起點最低的城市。
 
  2000年,合肥經濟總量369億元,排在全國80名開外。
 
  二十年來,它超過了60多位選手,才拿到城市競賽下半程的入場券。當時和它起點差不多的、同樣是省會城市的太原、蘭州,如今GDP只有它的三四成。
 
  恐怖如斯的合肥,是如何煉成的?
 
  安徽二字,安是安慶府,徽是徽州府。長久以來,合肥在安徽省內都只是個小弟。(如今的合肥市≠過去的廬州府,合肥市的主體≈廬州府府治——合肥縣,最多再加上廬江縣和巢縣)
 
  第一次命運的轉機,來自這里誕生的一位人物——李鴻章。當年李鴻章在合肥創辦淮軍,提拔本地將領(如劉銘傳、丁汝昌、張樹聲),也促使合肥(廬州府)在太平天國時期首次成為了安徽的臨時省會。
 
 
  張樹聲的四位曾孫女——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可能比他本人更知名一些
 
  第二次命運的轉機,是1952年皖南行政區和皖北行政區合并,新設立的安徽省,將省會正式定在了“為皖之中”的合肥。
 
 
  第三次命運的轉機,當屬1970年中科大落戶合肥。這件事,既有機緣,又在人為。
 
  1969年,中央發出《關于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13所北京重點高校外遷,中科大也在其中。
 
  學校原定遷至河南南陽,但考察之后得知,當地沒有接收能力,遂改遷至安徽安慶。在遷往安慶的過程中又發現,當地也容納不下。
 
  中科院和安徽省委經過交流,決定把學校搬到合肥。為了安置中科大師生,合肥騰出了合肥師范學院(因此被拆分)和銀行干校的校舍,在有限的資源下盡可能地滿足。
 
  “文革”后,13所高校大多不是遷回北京,就是兩地辦學。中科大也想走,但安徽竭力挽留,加之中科大原校址被占,最終才扎根在了地方。
 
  有人評價說,這真是偶然偶然再偶然的事。
 
  至于中科大如何成就了合肥?這個問題見仁見智。不過至少有一點——2017年,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繼北京之后全國第二個國家科學中心(目前有四個,北京懷柔、合肥、上海張江、粵港澳大灣區),若無中科大,此事幾無可能。
 
  2016年8月,中科院與安徽省簽署了《全面創新合作協議》,從引領創新到培養人才,雙方的共振效應越發讓人期待。
 
  如果說前三次轉機靠的是天時地利,那么最近這一次,全靠合肥自己。
 
  2005年,合肥提出“工業立市”。
 
  此前合肥并非沒有工業,合肥的萬燕,研發出了世界第一臺VCD播放機;合肥的榮事達,一度是中國洗衣機銷量最高的品牌;合肥的美菱,曾位列中國冰箱行業前三……
 
  然而這還不夠,合肥要“大招商”。
 
  合肥引進了美的、格力、海爾、TCL等家電品牌,直至2008年,當地的洗衣機、空調、冰箱產量,都位居全國前三。
 
  合肥還想生產電視,而電視需要屏幕。于是,合肥開啟了一場“豪賭”——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財政收入只有300億的情況下,以上百億的投資規模引進京東方。
 
  為了這筆投資,合肥甚至把地鐵項目都暫停了。
 
  當時京東方年年虧損,論實力論財力都比不過日韓的液晶面板巨頭。
 
  直到2012年,京東方的兩家定向增發股東——合肥鑫城和合肥藍科解除限售時,這筆投資仍然是浮虧的,媒體報道形容為“深陷泥沼”。
 
  如今我們開著上帝視角,知道合肥這筆投資大賺特賺,但放在當時,換做是你,你會選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還是選擇給液晶面板這種燒錢大戶送錢?
 
 
 
  京東方在合肥先后建設了6代線、8.5代線、10.5代線等項目,而后合肥又引進了維信諾(9.390, 0.23, 2.51%)、康寧、彩虹等企業,打造出一個世界級液晶面板產業集群,出貨量約占全球的10%。
 
  “缺芯少屏”,解決了屏幕的問題之后,合肥就開始布局芯片——而這比屏幕更難。
 
  2016年,合肥市政府和兆易創新(139.850, -4.04, -2.81%)共同出資成立了長鑫存儲,其中合肥出資75%,兆易創新出資25%,專攻DRAM內存。
 
  2019年,長鑫存儲宣布8Gb DDR4量產。
 
  在長鑫的影響下,超過200家半導體企業在合肥落戶。如今合肥已被工信部列為九大集成電路集聚發展基地之一。
 
  2020年,合肥又以70億戰略投資了蔚來。這是合肥在新能源車產業上踏出的新一步。
 
  目前蔚來已經將總部遷至合肥,而且在規劃一個年產能100萬輛的生產基地。
 
  就在幾天前,蔚來CEO李斌在演講中說到:去年在蔚來最為危難的時候,“差點就掛掉了”,“安徽省和合肥市政府在我們最關鍵的時候伸出援手,也創造了奇跡,六個月以內就讓合肥有了很好的投資回報”。
 
  2020年4月29日合肥與蔚來簽約,當時蔚來的股價是3美元,如今是40美元。哪怕這是一筆純粹的財務投資,也賺翻了。
 
  你覺得合肥這是“賭運佳”嗎?
 
  從家電到屏幕到芯片,再到新能源車,合肥一直是“按需補缺”。咨詢行業專家,組織專業機構進行盡調,召開論證會,沒有一筆生意是靠賭的。
 
  一位合肥產投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京東方、長鑫、蔚來……很多人都知道合肥成功投資了不少項目,但是沒有多少人了解合肥認真地拒絕了多少項目。”
 
  為了推進重點項目,合肥還設立了“鏈長制”,由市委、市政府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確保項目高效無礙地建成投產。集成電路產業鏈的鏈長,是市委書記。
 
  合肥的成功,是“技術官僚”的勝利,是“專業性”的勝利。
 
  2016年,國務院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將安徽納入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是上海,三個副中心是南京、杭州、合肥。從經濟總量上看,合肥是最小的一個。
 
  但是今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0年來,長三角人口增量第一是杭州,第二是蘇州,第三是合肥,高于上海、南京。
 
  都說南京是“徽京”,這一次,合肥總算爭了一口氣。
 
  但合肥仍然面臨挑戰。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這個都市圈包括安徽的滁州、蕪湖、馬鞍山、宣城——簡直是公開搶人。
 
  不少安徽其他城市的居民,詬病合肥搶占資源,是“霸都”。但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合肥不做“徽京”,自有南京來做“徽京”,到時候,安徽只會更難受。
 
  畢竟,城市競賽的下半程,剛剛開始。合肥也是拼盡全力,才堪堪拿到一張入場券。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