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1月14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七成五蘋果供應商52周股價下跌 15家腰斬中國公司重災區。相對于跌幅不足四成的蘋果公司,其中國地區供應商損失明顯放大。其中金龍機電、瑞聲科技和藍思科技52周分別下跌77.9%、72.46%及67.72%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901/14-52792.html
未來像盛夏的大雨,還不及撐開傘就撲面而來。
受困于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放緩及手機零部件利潤被迫下調,蘋果樹下長期“乘涼”的受益者們,在面對一味自保的蘋果(APPL.O)持續壓迫的同時,已先于后者遭遇業績、估值雙殺。
特別是蘋果在2018年對外公布的200家主要供應商,其“得蘋果訂單得天下”的高光時刻一去不返。
標點財經研究院聯袂《投資時報》日前對蘋果產業鏈主要200家供應商中的123家上市公司股價走勢和業績數據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1月7日,93家供應商過去52周的股價表現呈下跌走勢,占上市公司總數比例為75.61%。其中跌幅超過五成的公司數量達24家,跌幅在兩成和五成之間的公司數量為42家。
而相對距3個月前創出1.1萬億美元市值跌幅不足四成的蘋果,榜單中上市公司市值蒸發情況則慘不忍睹。數據顯示,市值蒸發比例超過四成的公司數量達72家,占股價下跌供應商數量比重達62.37%。
其中市值蒸發比例超過九成的4家公司分別為日本電波工業(6779.T)、中國臺灣的TPK-KY(3673.TW)、金龍機電(300032.SZ)和日本Display(6740.T),市值分別為75.35億日元、204.55億新臺幣、24.66億元和592.32億日元,縮水比例分別為95.25%、94.88%、93.39%和77.42%。
市值蒸發比例在50%-60%、60%-70%、70%-80%和80%-90%區間的供應商數量分別為22家、15家、14家和3家。
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博通(AVGO.O)市值蒸發比例最小,但依舊達到15.16%。
跌幅榜中國公司受傷很重
盡管蘋果200家主要供應商中來自中國企業的數量占比達42.5%,但在榜單中后者的數量卻高達48家,占比超過五成。其中在過去52周股價跌幅超過五成的24家供應商中,中國企業的數量為15家,占前者比例計62.5%。
該榜單顯示,這15家中國企業分別為金龍機電(300032.SZ,-77.90%)、 瑞聲科技(2018.HK,-72.46%,香港聯交所)、藍思科技(300433.SZ,-67.72%)、科森科技(603626.SH,-59.80%)、歌爾股份(002241.SZ,-59.10%)、長電科技(600584.SH,-58.73%)、信維通信(300136.SZ,-58.55%)、通達集團(0698.HK,-57.86%,香港聯交所)、歐菲科技(002456.SZ,-56.20%)、安潔科技(002635.SZ,-54.94%)、正崴(2392.TW,-53.42%,臺灣證券交易所)、東山精密(002384.SZ,-51.64%)、京東方A(000725.SZ,-51.62%)、華通(2313.TW,-51.23%,臺灣證券交易所)和良維科技(6290.TWO,-50.28%,臺灣OTC市場)。
其中,中國內地公司、中國香港公司和中國臺灣公司的數量分別為10家、2家和3家。
《投資時報》記者了解到,榜單跌幅排在第一名的金龍機電系“溫州創業板第一股”,但2018年該公司先后遭遇控股股東債務風險、“破產危機”、股票質押風險,以及實際控制人尚無法明確等諸多麻煩。而其去年三季度歸母凈利潤虧損15.54億元,同比下滑605.94%。
緊隨其后的蘋果產業鏈明星企業瑞聲科技和藍思科技雙雙在2018年失去了光環效應。前者2018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27.52億元,同比下滑21.21%,而后者前三季度11.38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但其扣非凈利潤卻是虧損0.7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09.72%。
作為蘋果供應商中國上市公司股價跌幅前三名,上述三家公司目前市值分別為24.66億元、495.73億港元和256.03億元,較歷史市值高點蒸發比例分別為93.39%、77.61%和76.19%。
而在榜單中市值蒸發比例排名前兩位的日本電波工業和中國臺灣TPK-KY,過去52周股價下跌幅度則分別為53.99%和42.32%。
隨著“蘋果寒流”愈演愈烈,新入圍蘋果200家主要供應商名單的7家中國內地公司同樣未能幸免。其中京東方A、美盈森(002303.SZ)、歐菲科技和長電科技(600584.SH)4家上市公司過去52周跌幅分別為51.62%、31.92%、56.20%和58.73%,市值分別為919.16億元、70.44億元、244.97億元和139.29億元,較歷史高點蒸發比例分別為79.09%、82.65%、65.32%和73.26%。
產業鏈嚴冬
作為始作俑者,處在產業鏈頂端的蘋果公司自然難逃一劫。截至美東時間1月7日收盤,弱勢整理中的蘋果股價并未跟隨納斯達克指數反彈一起聯動,其市值小幅收跌0.22%至7020億美元,排在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第4位。而其當日147.93美元/股收盤價較3個月前的232.66美元/股的歷史高點已下挫36.42%,市值蒸發逾4020億美元。
此外,蘋果亦將2019財年第一季度預期營收下調至840億美元,毛利率下調至此前官方預期38%-38.5%的區間下限38%。
不如讓蘋果供應商換條大腿抱?恐怕沒那么容易!
最新消息是,跟隨蘋果的腳步,全球手機龍頭三星電子(005930.KS)業績也低于預期。2018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三星電子當季銷售額為59萬億韓元,同比下滑11%,低于市場預期的63.58萬億韓元;營業利潤為10.8萬億韓元,同比下降29%,低于市場預期的13.83萬億韓元。除與蘋果同樣面臨的需求疲軟原因,作為芯片龍頭的三星電子還面臨存儲芯片行業進入下行周期,且產品價格持續下滑的境況。
三星電子對外表示,“預計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將繼續保持低迷”。
5G會是蘋果供應商的救世主嗎?
從全球手機行業頭部公司對外發布的5G手機進展來看,依靠英特爾(INTC.O)的蘋果已落后于有高通支持的中國國產手機公司。據悉,蘋果預計2020年依靠英特爾為其提供5G基帶芯片,這意味著該公司最早要到2020年才能發布5G智能手機。而其他公司最早將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5G手機。當然,這也僅是發貨量有限的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