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2月14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面板行業業績下滑產能過剩引擔憂 價格短期內難回升。近年來,中國液晶顯示產業飛速發展,成為了全球擁有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最多的主產區。面板產業的崛起,一方面解決了我國很長時間內的“缺芯少屏”狀態;但另一方面,產能的持續擴增導致面板價格一路下跌,且在短期難以止跌回升。可以預見,在此背景下,面板企業在2019年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touchscreen/news/dynamic/201902/14-53106.html
據中國電子報報道,2017年,我國TFT-LCD產能面積約9400萬平方米,產量約7500萬平方米,正式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但是,2018年面板行業風云突變,產品售價不斷走低,部分產品價格降幅達30%以上,受其影響,國內多家面板廠商業績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面板的供大于求。而隨著國內多條高世代產線的投產,液晶面板產能將在未來幾年激增。據市調機構IHS預計,到2020年,國內TFT-LCD面板產能將達到18300萬平方米,到2023年,國內TFT-LCD面板產能將達到230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電視制造等廠商在采購面板方面則持相對謹慎的態度,并控制庫存水位,兩方面因素影響下,面板價格短期內止跌回升依然看不到訊號。
在如此的行業背景下,2018年12月13日,面板企業中華映管公告了債務危機,負債總額高達348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77.55億元)。根據最新情況,目前其臺灣產線已經停產。另一家面板企業JDI近期也再次傳出“被投資收購”的信息。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重組以來,JDI就在尋求外援,至今還未有成交跡象。
與此同時,2018年12月20日,華星光電的模組項目則在印度動工,這是其面板事業首次布局海外。同時,華星國內建設的腳步也未曾停歇,去年12月14日,華星位于深圳光明新區的新產業園的T6產線已有一半產能投產,更多的生產設備陸續被搬運進廠房,相隔不遠的T7已在去年11月宣布動工。
可以看到,一邊是面板廠商的優勝劣汰,而另一邊則是面板產能的不斷增加。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這正是面板行業低谷期呈現出的正常景象。
據騰訊科技報道,在電視面板行業,OLED和QLED的占比都在上升,液晶面板雖然當前占比高達九成以上,但是在高端電視市場,OLED和QLED的占比都已超過五成,未來隨著這些面板的產能提升,將逐漸往中低端普及,這也將加劇液晶面板的價格下降。
對于面板行業未來的價格走勢,據中國證券報報道,2019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預計供需比為7.2%,仍然顯示供過于求。隨著面板行業產能的不斷增長,在無偶發因素影響下,面板價格將再次面臨下行壓力,面板廠商獲利將面臨嚴峻挑戰。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底,TCL宣布以47.6億元的價格將旗下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以及相關配套業務悉數轉出,公司由過往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與智能終端產業兩大主業,變更為聚焦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
TCL集團重組完成之后,命運將完全由華星光電主宰。TCL集團從一家家電業務主導的公司轉變為以面板業務為主的公司,直接與國內京東方、韓國的三星、LGD等展開競爭。在面板價格下行的大趨勢下,華星光電能否獨自支撐起TCL的股價呢?
據市調機構IHS預計,到2020年,國內TFT-LCD面板產能將達到18300萬平方米,到2023年,國內TFT-LCD面板產能將達到23000萬平方米。而據中國電子報報道稱,目前,我國液晶面板已實現國產的產品大部分應用在中低端領域,高世代液晶面板所需的部分關鍵材料被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等少數廠商壟斷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各地投資的多條高世代產線帶來的產能過剩隱憂正不斷顯現。在不景氣的年份里,資金、技術稍有差池,就會處于被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