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28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TCL的20億“豪賭”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628/57556.html

對于中高端電視,國內三大傳統電視品牌有著不同的看法:創維發力OLED,海信篤信激光,TCL重視液晶。

其中,作為國內唯一擁有自主面板工廠的TCL,一直都是LCD的堅定支持者。話雖如此,面對成熟(也相對陳舊)的液晶技術,如今TCL也在為自己準備更多的“備胎”。

近日,TCL董事長李東生在微博上宣布,公司旗下的TCL華星擬以300億日元(約合19.8億元人民幣)對日本JOLED公司進行投資。根據外媒披露的投資細節顯示,投資額中有200億日元為購買JOLED的第三方定向增發,取得約百分之十幾的股權;另有100億日元貸款用于JOLED在日本國內試制大型面板的設備投資。

面對充滿挑戰的噴墨印刷OLED(IJP-OLED)領域,TCL押注了一條新的賽道。

“高貴”的OLED

哪種電視算得上是好電視?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作為一個日常看劇的存在,普通用戶印象中畫面越清晰、細膩的電視,自然就是好電視。

而電視面板作為用戶觀看最直接的感受,不同的顯示技術和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畫面的表現。目前高端電視面板的主流是OLED和量子點,二者都大幅度改善了電視畫面的呈現效果,讓用戶有了更好的觀看體驗。


這其中,作為全球最大的電視企業,三星在高端電視領域的發力方向是量子點(TCL也在2014年推出量子點電視)。作為傳統液晶技術的一種升級,量子點即基于液晶電視原本的技術在背光層加入無機物納米材料,使得液晶電視的亮度和色域得到提升。遺憾的是,從市場表現來看,近幾年量子點在高端電視領域的發展并不理想。

相較之下,從現階段用戶對高端電視的認可程度上來看,LG、索尼、創維等品牌堅持的OLED電視盡管價格高昂,但是市場前景似乎更被看好。同時,OLED面板出色的畫質、色域以及其柔性顯示的特性,也讓眾多業者開始相信OLED電視代表著未來的市場方向。

不過,在OLED電視帶來更好觀賞效果的同時,其價格“劣勢”也始終困擾著場內玩家。除了“燒屏”難題,動輒普通同尺寸液晶電視數倍甚至十幾倍的高價,讓不少用戶對其望而卻步。

任何一個硬件終端產品價格昂貴的原因逃不開三個因素:產品本身物料和生產成本高、市場需求低不能形成規模化,以及小部分企業的技術壟斷。而現階段的OLED面板產品,恰好符合這三點。


首先,LG旗下的LGDisplay是全球范圍內唯一有能力大規模量產大尺寸OLED面板的企業,包括索尼、創維在內的幾乎所有高端OLED電視面板均由LGD提供。因此,LGD一定程度上壟斷了大尺寸OLED面板市場,這樣的情況下其對整個市場的定價有著很高的話語權。

其次,OLED面板本身無論是技術投入還是物料成本都要遠高于傳統液晶面板,因此硬性成本也居高不下。

從2007年索尼推出全球首臺OLED電視算起,13年來OLED電視的銷量依然平平。根據研究機構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OLED電視的銷量約為300萬臺,但同期全球電視總銷量達到了2.27億臺,OLED電視的占比只有1.3%,傳統液晶電視仍是主流。生產和市場規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本身的成本,現階段OLED電視年銷量300萬臺的規模顯然無法迅速降低成本。

對于現階段OLED面板行業的發展狀況,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對懂懂筆記表示:“OLED電視2010年開始大規模量產,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每一臺OLED電視都是采用LG蒸鍍式的技術方案。從規模化和成熟度上來看,蒸鍍式技術是要大規模領先印刷式OLED的。但蒸鍍式OLED技術也面臨一些問題,尤其是產品的良品率太低,這也導致蒸鍍式OLED始終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間接使得大尺寸OLED面板的成本無法降低。”

面板成本高企使得終端產品售價不菲,高昂的售價又進一步限制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使得OLED電視的市場規模始終無法擴大。所以,盡管OLED電視在顯示效果上足夠優秀,但始終無法成為主流,一直深陷生產、銷售、用戶接受度負循環的怪圈中。

傳統液晶電視面板利潤極低,激光電視過于小眾,OLED叫好不叫座,也使得全球面板廠商在白熱化競爭環境中面臨艱難抉擇。尤其是2018年以來,因消費電子市場增速放緩,導致全球面板產能過剩,眾多分析機構普遍認為面板產業會持續維持在低谷狀態。

而市場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是全球柔性AMOLED的新增產能有50%來自中國市場。如何在柔性OLED屏的增勢中挖掘更大機遇,成為眾多電視大廠的首選題。

TCL準備好了么?


OLED面板現階段的尷尬處境和機會點都被各大電視企業看在眼里。從技術研發的硬實力上來看,TCL旗下的華星光電和韓國LGD顯然有著一定差距,想要采用蒸鍍式OLED工藝來進行自己的OLED面板布局,顯然并不明智。所以,華星光電才會選擇印刷OLED這條充滿挑戰的技術路線。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在印刷式OLED領域重點投入研發的企業并不多,除了華星光電和京東方之外,另一個主要玩家就是日本的JOLED。

關于印刷式OLED技術的發展趨勢,劉步塵告訴懂懂筆記:“TCL方面并不認為LG的蒸鍍式OLED技術代表未來OLED面板的發展方向,所以它選擇了印刷式OLED技術。從技術本身來看,印刷式OLED有幾個優點,第一生產制造的效率很高,第二生產成本會大幅降低。目前成熟的印刷式OLED面板成本,大概只有同尺寸蒸鍍式OLED面板的30%。”

但這些優勢的前提,是建立在印刷OLED技術成熟的基礎之上。而現階段印刷式OLED技術還遠未到成熟階段。

對此,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雖然現在已經有企業建立了印刷式OLED產線,但這項技術仍沒有達到真正成熟的階段。現階段的產品在顯示效果上并不理想,遠遠達不到商用的程度。可以說未來3~5年的電視市場,依然會是傳統液晶面板作為主導。”

在這樣的技術完成度下,作為同一賽道的競爭者,華星光電此次選擇入股JOLED就不那么難以理解了。

雖然過去華星光電一直對外表示自己目前走在印刷式OLED技術研發的最前端,但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落地之前,這些表態并沒有實質性意義。劉步塵分析指出:“此次合作的原因,可能是TCL方面包括李東升本人都在擔心,單憑華星光電自身能不能最終搞定印刷OLED技術?對此我本人持懷疑態度。因為在這些真正尖端的技術領域,國內企業過去的表現并不理想。”

“所以,如果TCL單純將JOLED作為競爭對手,那么在未來沒有真正實現技術上的領先甚至落后于JOLED的情況下,華星光電過去幾年在印刷OLED上的巨額投入很可能將無法帶來更多實質性的回報。“劉步塵強調,因此華星光電通過投資的方式成為JOLED的股東,并以此避免雙方的直接競爭,甚至可以共享部分技術。


JOLED背后擁有強大的股東陣容,大股東為日本主權財富基金——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其次包括汽車零組件巨擘Denso、家電巨頭松下以及科技巨頭索尼。所以,JOLED的核心研發能力和資金實力都不容小覷。對于TCL而言,與其讓這樣一個強力的選手站在自己的對立面,不如和他同舟共濟。

華星光電方面對于此次投資合作,也向懂懂筆記表示:“TCL華星與JOLED將在噴墨印刷OLED領域開展為期三年的聯合研發,進一步強化雙方在印刷式OLED柔性技術領域的技術積累及量產能力。同時,雙方將在知識產權方面建立深度專利合作聯盟,共同為新技術及新產品的研發與應用建立長期穩定的環境保障。”

顯然,對于TCL和JOLED而言,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盡快讓印刷式OLED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大眾消費市場。但是根據TCL官方此前的預計,這個時間點要等到2023年,而這也僅僅是官方的預測。

現實狀況是,隨著整個家電行業價格戰的持續加劇,所有電視大廠包括TCL的日子,在過去一年都并不太順心如意。

根據TCL科技三月底發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為749.33億元,同比下滑3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6.18億元,同比下滑24.52%。作為公司的利潤奶牛,2019年華星光電的營收為339.9億,同比增長22.9%,但凈利潤僅為9.64 億元,同比下降了58.5%,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這樣的局面下,能夠拿出TCL科技全年凈利潤的四分之三做一筆投資,可以看出TCL的決心。

根據多家研究咨詢機構的預測,2022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的規模將達到750萬臺,滲透率將提升到3%;屆時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10億美元~425億美元,這將是一個接近3000億元人民幣的隱形金礦。從這一點來看,TCL用20億元投資去搏一個未來僅僅是開端。

不過,TCL聯手JOLED的前景如何,能否左右OLED面板行業的走向?未來電視面板一定是OLED的天下嗎?這些都是未知數。

除了傳統液晶面板,QLED、MiniLED、MicroLED等新式面板技術也在快速崛起,MiniLED、MicroLED和印刷式OLED目前都處于實驗室階段,誰能率先量產尚無定論。同時,技術領先的三星已經量產上市QLED電視,誰將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流,仍有待時間的考驗。

【結束語】

拿出全年大部分的利潤投資JOLED值不值?從戰略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為未來戰略布局進行的投資值得押注。同時,這也是TCL的一場賭局,它在賭印刷式OLED會成為市場的主流,同時自己能夠在這一領域保持技術的領先。站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外界很難判斷這個賭局的最終結果,TCL也只能相信自己的選擇,并在三年后印證這一判斷。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