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7月01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立訊精密總市值超鴻海集團,取代富士康的可能性有多大?

立訊精密的創始人曾經是富士康的員工,公司經營模式與富士康如出一轍,立訊精密的最新市值已經達到480多億美元,而鴻海集團市值約為370億美元。

近日,日本媒體報道稱,在蘋果公司的推動下, 立訊精密 總市值已經超越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701/57610.html

立訊精密的創始人曾經是富士康的員工,公司經營模式與富士康如出一轍,立訊精密的最新市值已經達到480多億美元,而鴻海集團市值約為370億美元。

自從取得蘋果旗下的Aipods的代工資格后,立訊精密很快贏得了蘋果公司的信任,擠掉臺灣企業,成為Airpods的主力代工商,媒體預測立訊精密不久將獲得iphone手機的代工訂單,未來將成為富士康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與富士康,和碩等全球代工巨頭不同,立訊精密是第一家獲得蘋果核心產品代工資格的大陸本土企業,對蘋果公司來說,或許這是近年來供應鏈領域最大的變化,那么立訊精密取代富士康的可能性有多大?

從規模來看,立訊精密和富士康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富士康的員工總數為60-80萬之間,而立訊精密為13.7萬人。鴻海集團年營收超過12000億元人民幣,而立訊精密僅為625億元,富士康是立訊精密的19倍。不過從兩家公司的利潤率來看,鴻海集團為2.1%,立訊精密為7.5%,顯然立訊精密更勝一籌。

代工模式是國際產業鏈分工的產物,全球代工大廠大都來自臺灣地區。根據MMI所做的EMS企業排名,全球五大代工企業分別是鴻海集團,和碩,美國的捷普電路,偉創力,臺灣的緯創,其中三家企業來自臺灣省。

臺灣企業在這一領域耕耘數十年,早已確立了市場的主導地位。創業之初立訊精密就學習了不少富士康的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說富士康是立訊精密的老師并不為過。

目前來看立訊精密和富士康不在一個級別,取代富士康有點不切實際,不過仔細分析,會發現立訊精密也有自己的優勢,彎道超車不是沒有可能。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立訊精密對研發更重視,研發經費投入約占公司營業收入的7%,遠遠高于一般的代工企業,而富士康約為2%左右。如果說富士康為代表的臺企是傳統的代工企業,那么立訊精密則打破了傳統,變得更具創新精神,競爭能力更強。

其次,從國際市場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品牌崛起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硬件領域。此外蘋果公司有意改變過于依賴富士康局面,大力扶持立訊精密,與富士康形成競爭關系,因此立訊精密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從這一點來說,立訊精密已經具備天時和地利的優勢。

第三,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退出的影響逐漸浮現,當年富士康以行動力強,決策果斷而著稱,而如今在這方面已經落后于立訊精密。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資一波三折,始終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生產能力,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

而立訊精密去年開始投資越南,已經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目前仍在大規模擴招之中,未來規劃將1/3的產能轉移到越南。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