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8月10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OLED重大突破!打破限制,實現高效率穩定純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810/57981.html

近日,Nature Photonics雜志刊發了英國劍橋大學崔林松博士、Richard Friend教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陳先凱博士、Jean-LucBredas教授和日本九州大學ChihayaAdachi教授團隊的合作研究論文“基于快速自旋翻轉電荷轉移態高效穩定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Fast spin-flip enables efficient and stabl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charge-transfer states)。

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具有高對比度、超薄、可彎曲等優點,目前被廣泛應用于高端智能手機,高分辨率電視等顯示領域,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OLED性能快速提升的核心在于發光材料的更新換代。由于OLED中75%的三線態激子通常因躍遷禁阻而不發光。因此,如何利用三線態激子來發光,實現100%的內量子效率(IQE)已成為OLED領域近30年來的研究熱點和難點。熱活化延遲熒光(TADF)材料因其單線態與三線態之間的能隙較小,三線態激子可以通過自旋翻轉的方式轉換成輻射發光的單線態激子,從而能夠實現接近100%的內量子效率,在OLED研究領域引起極大關注。但由于受自旋禁阻的限制,TADF分子的單線態和三線態之間的自旋翻轉速率一般較低,從而大大限制了其在OLED中應用,很多研究者都致力于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

英國劍橋大學崔林松博士、Richard Friend教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陳先凱博士、Jean-Luc Bredas教授,日本九州大學Chihaya Adachi教授等研究者通過分子設計來控制激發態電子構型、能級密度和自旋軌道耦合強度,最終將三線態激子自旋翻轉速率提高到1.5× 10-7 s-1,最終制備的器件獲得了29.3%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并且在亮度1000cd m-2, 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仍然保持在28.6%以上。同時器件在1000 cd m-2初始亮度下的器件壽命(T90)長達600小時。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Photonics雜志上。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