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6月08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OLED行業發展迅速 政策助力國產面板企業突破封鎖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就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做出戰略部署。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608/57365.html
新基建包涵了三大方向、涉及七個領域,目前全國已列入投資計劃的投資額約50萬億元,毫無疑問將會為眾多特定新材料提供巨大的應用空間。比如中國建材集團研發的5G基站復合材料、5G終端顯示材料、特高壓絕緣材料、智慧能源光伏材料是新基建多個重點領域的關鍵原材料,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未來的發展十分可期。
其中,顯示材料技術是5G終端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電視、電腦、車載顯示屏,OLED顯示屏都成為了主流趨勢。OLED相較于LCD,具有響應速度更快、色彩飽和度更高、重量更輕等優點。據統計,OLED屏幕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990億元。越來越多的高端屏幕制造企業也都從LCD技術向OLED技術轉移,有報道稱三星宣布在2020年底退出LCD面板市場,據了解,LG也曾向外媒透露他們將在2020年底之前停止國內LCD屏幕的生產。
OLED市場競爭激烈,國內企業仍有崛起的機會
目前OLED市場仍被韓國企業壟斷,2019年韓國市場占比89.9%,其中三星的面板出貨量市場份額占比85.4%,遙遙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雖然第二名是我國的面板企業京東方,但其市場份額占比僅為3.6%。京東方和三星的差距也體現出產品質量和應用效果的不同。
縱觀屏幕發展歷程,從LCD液晶屏到剛性OLED屏,再到全柔性OLED屏,三星一直處于手機面板領域的引領者地位。較早的布局OLED領域,使三星積累了大量的專利。三星也利用了專利陷阱來限制其他同行企業的發展。若國內的面板企業想要在OLED領域有所發展,那么自主創新技術是必要條件。
雖然三星作為行業巨頭,在技術上處于OLED市場的最前段,但我國面板產能也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京東方、華星光電、飛馬微電子、柔宇科技等公司都在大力建設最先進的OLED生產線。有研究表明,我國屏幕生產公司最近已投入運營12條OLED生產線。此外,還有7條在建產線。
同時,在全柔性OLED技術領域,我國面板企業也實現突破。柔宇科技已經獨立自主研發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P-NSSP),相較于三星、LG等使用的低溫多晶硅(LTPS)技術, ULP-NSSP技術在成本、良率、屏幕彎折性、可靠性等眾多方面都有所領先。柔宇在柔性OLED領域開辟的新的技術路線,使其不再是跟隨者,而是我國未來柔性屏領域的引路人。
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當中,經歷了華為被他國圍追堵截的痛,我國的電子元件有著逐漸國產化的趨勢,各大手機品牌廠商在選擇零件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國產,給予我國面板企業大力發展的機會。
OLED已進入快速增長期,應用日益廣泛
隨著我國OLED行業的快速發展,其應用場景的開發也更加多元化。OLED 顯示在全屏手機、可折疊設備、曲面顯示、可穿戴設備、高端車載、智能家居等新興領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
在手機領域,自2018年柔宇科技推出全球首款柔性屏折疊手機FlexPai,到今年2月三星和華為先后發布了新一代折疊屏手機Galaxy Z Flip 和華為Mate Xs,OLED的柔性顯示已經在該領域經過了多年的技術升級。其中,在5G的大趨勢向下,柔宇科技在今年3月對外發布了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并與中興建立深度合作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據消息稱,本月初,中興手機一款柔性屏折疊手機設計專利被曝光。

除了手機領域,各大屏幕生產商還在積極探索柔性屏可能應用的其他終端產品。例如:柔宇科技還與LV合作制作了帶屏包包,也和空客聯合開發了機內顯示屏等。一片柔宇第三代柔性屏的重量僅為2克,厚度僅為0.01毫米,而傳統的LCD顯示模組可能重達2公斤。憑借重量這一大優勢,全柔性屏每年可以為一架空客飛機節省大約100萬美元的油錢。同時相較于傳統玻璃材質的顯示屏,柔宇的全柔性屏沒有采用玻璃,在受到強大外力時也不會破碎,進而提高了產品安全性。
我國OLED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從產品研發、量產到終端的應用,國內企業正在努力突破相關核心專利被外企所壟斷的局面。今年兩會,國家也明確釋放出將大力革新現有制造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信號。未來,包括柔宇科技、京東方在內的國內企業將持續發力自主研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真正做到技術獨立,樹立中國智造的形象。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