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8月28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0828/58169.html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彭俊彪:有機發光材料限制我國OLED產業加速發展。
“限制我國OLED產業加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為關鍵的一環是擁有自主研發專利的有機發光材料的缺失。”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彭俊彪教授表示。
在召開“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之前,彭俊彪教授近日接受了《中國電子報》記者的獨家采訪,并對OLED材料行業發表了重要觀點。他提出,如果要改變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發展的被動局面,除了需要針對高性能有機高分子材料進行創新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產業化落地方面盡快跟上。
發光層材料基本依賴進口
據統計,截至2020年2月,全球已建成AMOLED生產線25條,在建生產線3條,計劃2條。中國大陸地區已建成生產線13條。在OLED面板的生產和整合領域,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和輝光電、深天馬等企業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
“雖然中國的OLED面板產能在不斷提高,發展勢頭越發強勁,但我們與早已在OLED領域布局已久的韓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彭俊彪在接受采訪時說到。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三星鎖定小尺寸OLED市場,LG則獨占大尺寸OLED市場,兩者在全球OLED市場上占據約96.5%的份額。從有效產能來看,目前國內建成OLED產線的良率仍然較低,僅為70%。
對此,彭俊彪表示,我國OLED產業的發展繞不開這個關鍵因素:有機發光材料。
作為OLED面板發光的根本,有機發光材料具有利潤率高、附加值大等特征,在OLED面板生產成本中占比達12%。它不僅是OLED面板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OLED產業鏈中技術壁壘最高的領域之一。
彭俊彪指出,從市場情況來看,目前OLED發光材料主要集中在歐美、日、韓等國家。而中國在OLED有機發光材料成品(終端材料)領域,仍集中在生產技術含量低的粗品、中間體和升華前材料等產品。其中,通用輔助材料(電子功能、空穴功能等材料)我國已具備配套能力,國內市場占比12%左右。在磷光發光材料、熒光發光材料等發光層材料方面,目前國內產品與國外差距依然比較明顯,市場占比不足5%。
發光材料的產業化進程需提速
“韓國能夠率先在OLED面板領域率先突破源于一下兩個方面。”彭俊彪分析稱,首先,韓國代表企業對OLED上游材料企業進行了很好的扶持,培養了諸多控股的材料子公司,形成了良好的生態體系,在新產品研發、工藝路徑摸索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韓國媒體報道稱,目前共有9家設備廠商,5家零部件廠商和6家材料廠商與三星顯示簽訂了材料,零部件和設備共同技術開發合同。其中,大部分是三星扶持的本土供應商。
另外,韓企利用先發優勢,在研發自主專利材料的同時,積極進行產業化的推進和應用,形成了大量的專利壁壘。而我國的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基本上都是用國外的專利,我國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向其支付高額專利費,導致生產成本升高,行業競爭力減弱。
彭俊彪認為,如果要改變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發展的被動局面,除了需要針對高性能有機高分子材料進行創新研究,特別在分子結構設計方面取得突破外,更重要的是在產業化落地方面盡快跟上。
“盡管我國在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的分子結構設計、新機制、新概念探索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也取得過非常突出的成績,并擁有諸多專利。但是在跟產業的結合方面,仍然比較薄弱,未能實現將自主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向工程化推進。”彭俊彪舉例說,比如現在生產線上使用的磷光材料就是由我國科學家率先提出來的,但是卻沒能及時形成產業化,十分可惜。再比如我們提出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有機發光材料新概念——熱激子、自由基發光等,其不亞于日本科學家提出的TADF(熱延遲熒光)新概念材料,有發展前途。所以,找到有發展潛力的、形成專利的發光材料進行產業化落地,替代國外的發光材料,我國才有機會縮短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不過,他也強調,國內OLED材料廠商在升華材料領域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研發和技術積累,隨著國內終端材料產品生產線的不斷建設,OLED有機功能材料將從目前的高度依賴進口逐步向國產化替代轉變。
市場份額之爭是技術之爭更是人才之爭
其實,OLED市場份額之爭就是技術之爭,而技術的進步有賴于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人才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目前中國專門從事OLED研究的技術人員嚴重短缺。不少韓國半導體、顯示器等領域的技術人才正在“出走”中國。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企業對于OLED人才的“求賢若渴”。
彭俊彪認為,從研發、設計到生產、組裝,中國OLED人才面臨全方位的短缺。在OLED產業發展初期,依靠引入先進技術和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這是我國在最短時間內縮小中韓技術差距、快速發展產業最有效的途徑。但是,要想真正實現在OLED 領域的長遠發展,就不能一直依賴“拿來主義”,中國企業在大力發展新型顯示、多方布局產能、提升產能配套率的同時,更需要注重培養中國自己的技術研究人才,加強自身的基礎科研工作。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跟企業建立密切的互動關系十分必要,包括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反饋,做到產學研用的良性循環。”彭俊彪表示,產學研用的定位首先要清晰,學校主要負責學和研,提出新想法,完成原理性實驗驗證,而企業重點在“產”的方面。但是,現在很多企業對“研”這個層面的要求較高,最好拿來技術就能用,就能生產,顯然這樣要求不夠現實,特別是面對如OLED這樣的高壁壘、高價值的新型顯示技術,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以我國現在的產業能力,“產”應該向“研”進行適當延伸,盡量彌補“產”與“研”之間的鴻溝,這樣才有可能做到產學研用的良性循環。
“以產研結合的方式,業內共同探討顯示領域前沿的研究方向、技術動態及發展趨勢,能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彭俊彪指出,為此,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將聯合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和中國物理學會液晶分會以及其他行業企業和機構,共同舉辦“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意在推動解決顯示行業痛點問題的同時,發揮高校、研究院的力量,在前沿技術方面體現較高的學術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會議中將平行進行人才招聘會,這不僅是為疫情影響下的材料類的高校畢業生與顯示屆企業人才需求之間搭建平臺,也是為全國顯示產業界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支持。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