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1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從“TCL集團”到“TCL科技”:一場押注面板、半導體的豪賭。5G和AI等前沿技催生了未來萬物智聯的新時代,傳統的家電企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加速迭代。曾經的家電巨頭TCL科技(SZ:000100),近幾年轉型的步伐越來越快。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0/1011/58489.html
從2018年末開始,其資本運作的核心一直集中在剝離智能終端業務、保留以半導體顯示技術及材料業務和產業金融等。
而從其今年2月的更名也能看出公司轉型的決心。自2月7日起,TCL的名稱就由“TCL集團”變更為“TCL科技”,英文簡稱由“TCLCORP.”變更為“TCLTECH.”,公司證券代碼不變。
與其他家電巨頭圍繞“智慧家庭”構建生態相左,TCL科技卻剝離了其傳統優勢業務,一頭扎進面板、半導體等高風險行業,然而,舍棄傳統業務的TCL科技究竟是順勢而為還是一場豪賭,成敗目前難有定論。
剝離智能終端業務
2018年12月,TCL拋出一份重大資產出售方案,宣布擬以47.6億元向TCL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CL實業控股”)出售9家公司的股權。資料顯示,TCL實業控股成立于2018年9月,第一大股東為李東生和TCL高管持股的持股平臺寧波礪達致輝企業管理合伙企業,出資9億元持股比例30%。

2019年3月,重組完成后,TCL科技保留華星光電、產業金融業務和其他業務,剝離主營手機業務的子公司TCL通訊、主營電視業務的子公司TCL電子和相關業務。2019年,公司出售環保相關業務,2020年3月,TCL科技完成了奧鵬業務的出售,持續聚焦于高科技、資本密集、長周期的戰略新興產業。
這意味著,TCL集團將旗下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以及相關配套業務悉數剝離,由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與職能終端產業兩大主業,變更為聚焦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在被剝離的智能終端業務中,以手機業務為主的TCL通訊連續三年錄得虧損。
進入2020年,更名之后的TCL科技開啟了新一輪轉型,從一家終端整機廠向上游面板產業拓展,從其密集的舉動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3月初,TCL華星與三安半導體簽下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共同成立實驗室,研發Micro-LED顯示技術及其工程化制造的芯片、轉移、檢測、修復等關鍵技術;隨后,TCL華星又宣布擬向全球首家能夠生產印刷式4KOLED面板的日本JOLED公司投資300億日元(約20億人民幣),展開深度技術合作,押注印刷式OLED這條行業新賽道。
兩個月之后,TCL資本宣布以42億元收購武漢華星39.95%股權,加速武漢華星在高端智能手機和移動PC顯示面板領域的自主技術研發;7月,TCL宣布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正式打入半導體硅材料領域,業務架構在面板(TCL華星)、產業金融及投資兩大板塊之外,新增半導體材料板塊。8月,TCL華星收購了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權及蘇州三星顯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同時三星對TCL華星進行增資,增資后三星顯示占TCL華星12.33%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交易完成后,TCL華星和三星將開展更加密切的戰略合作,同時TCL華星在大尺寸液晶面板領域將擁有3條滿產的8.5代線(每月產能合計440K大板)、1條滿產11代線(目前月產能90K)和1條在建的11代線,產能規模和市場份額雙雙增長。
在談及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轉型舉措時,TCL科技相關人士表示,半導體顯示技術和材料是最重要的核心基礎產業之一,市場前景廣闊,且中國已具備全球比較競爭優勢。從全球顯示產業競爭格局趨勢來看,中國顯示產業有機會在大尺寸產品做到全球領先,中、韓將成為全球顯示產業主導力力量;未來隨著顯示產業優勝劣汰加劇,行業周期波幅收窄,頭部企業優勢明顯,投資回報率將逐步提高。
另一方面,上述負責人表示,通過內延發展和兼并重組,TCL科技持續提高產業規模和效益;近年來,TCL科技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壁壘,力爭率先突破下一代顯示技術;隨著公司產業生態競爭力的增強,經營效益將獲得持續提升。
家電分析師劉步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TCL將終端業務剝離,源于其一個重要的判斷,即智能終端發展潛力不大,而且很難實現較高的盈利。將TCL集團改造成一家科技集團+投資公司,可以提升其在資本市場的價值。”他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液晶面板資源嚴重過剩,這一點對行業龍頭華星光電和京東方都不是好事。為了分散風險,TCL因此進入并投資了其他領域,但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
不過,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似乎有不同意見,他認為,TCL科技在家電領域的實力是很強的,將智能終端業務剝離后,TCL的抗風險能力實際上有所下降。
一場押注面板行業的“豪賭”
坦率說,曾經的TCL在家電領域的實力并不弱。然而,近年來互聯網電視和智能手機異軍突起,讓傳統電視廠商越來越難以盈利。面對此情此景,很多企業選擇轉型。比如海爾方面提出要以“智慧家庭”為下一個戰場,抓住5G商用落地后,家電領域最重要的應用場景,實現企業的升級轉型。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小米,靠著多元化布局,2018年,小米非手機的LoT設備連接數已經超過了1.3億,智能家居生態鏈初步成型;2019年,小米通過大家電進一步加大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通過家電智能化,構建起小米覆蓋成千上萬個家庭的數據入口,進而打造小米智能家居技術標準。
包括格力在內的傳統家電企業,同樣不會放過這片藍海。格力曾在年報中明確提出,繼續優化及革新智能家居互聯技術,建立家居物聯網。
而TCL卻另辟蹊徑,剝離智能終端業務、保留以半導體顯示技術及材料業務。
面板行業的未來怎樣,仍充滿了不確定性。而就當下的行業行情,梁振鵬向中國科技新聞網指出,顯示面板行業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投入資金會非常大,回報期非常長,此外還面臨產業波動的問題。“液晶面板行業3-5年為一個周期,比如,如果這兩年市場緊俏,需求量大,供不應求,液晶面板企業或許可以大賺一筆;但如果兩三年后,投建的新工廠陸續竣工,市場供過于求,面板企業就面臨虧損的風險。”
中國科技新聞網從面板行業巨頭深天馬半年報中看到如下分析,從長期來看,中高端智能手機、智能穿戴、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將不斷增長,為顯示面板行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但受到突發新冠疫情影響,智能手機、車載等領域的市場需求在短期內面臨一定壓力。此外,不同應用領域產品的不同需求對不同顯示技術提出個性化要求,市場競爭格局也將更加激烈。若公司的技術和產品不能及時更新并滿足應用領域的需求,或者市場競爭導致顯示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將給公司的發展帶來風險。
一些券商對于TCL聚焦面板行業則持樂觀態度,華安證券研報顯示,早期面板市場主要由中國臺灣企業群創、韓國企業LGD等主導,現在面板產業鏈話語權逐漸轉移到中國大陸企業京東方、TCL華星和惠科手中。隨著產能持續釋放,TCL華星光電市場份額有望繼續增加。液晶顯示面板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不足10%提升到了2019年的約12%,預計2022年市占率可以達到26%左右。
華安證券指出,TCL華星生產的面板大部分銷往TCL電子、三星、小米、華為等下游客戶,戰略客戶三星和TCL電子出貨量約占公司總出貨量的60%。下游戰略客戶優先采購華星光電面板,保證華星光電在面板行業下行期仍能獲得大量訂單,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
資金承壓?
財報顯示,TCL的主業表現在資產重組后并不理想。不管是營收還是凈利,TCL科技的2020年中數據表現都呈下降趨勢。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TCL科技的營業收入為293.33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2.08億元,相對于2019年中的437.82億元和20.92億元,分別下降了33%和42.26%。
如若參考年報數據,2018年末、2019年末,TCL科技的營收數據分別為1133.66億元和749.33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4.68億元和26.18億元,也均呈下滑趨勢。
不過,TCL在回復中國科技新聞網時表示,同期數據包含了重組資產1-12月份的業績,其數據不具可比性。剔除重組業務數據影響,按照重組后合并范圍比較主要財務指標如下:
不過中國科技新聞網也注意到,由于近幾年大手筆的收購,TCL科技的負債相對較高,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總負債已經高達1199.41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4.89%,最近三年一期資產負債率均在60%左右;財報數據顯示,相對于2019年中,TCL科技的短期借款從110.6億元上升到164.9億元,長期借款從346.2億元上升到461.5億元,資金面臨相對較大的壓力。
對此,TCL科技向中國科技新聞網表示,公司目前持有的隨時可使用現金是308億,遠遠覆蓋短期債務,現金流動性能夠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公司上半年現金流經營活動73億,突出了公司的運營效率與持續造血能力,為公司進行投資布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出于對公司發展潛力、盈利能力的綜合考量,公司適當增加負債的情況下依然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65%的舒適區。”TCL相關人士說。
雖然短期內償債壓力可控,但公司的巨額債務仍然讓投資者捏了一把汗,對TCL來說,是華麗轉身還是“跳入火坑”,我們將拭目以待。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