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3月10日消息,中國觸摸屏網訊, 從“五虎”到“雙雄”,細看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發展軌跡。芯歷史──縱覽國內外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挖掘行業奇聞趣事,以古鑒今,探尋產業未來發展之道。
本文來自:http://www.zc28898.cn/lcd/news/dynamic/2022/0310/61133.html
集微網報道,面板在中國臺灣曾被視為“明星”產業,甚至與當地半導體產業平起平坐。回顧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發展史,曾有過與日韓爭鋒的輝煌,也曾經歷過“五虎”變“雙雄”的窘迫,如今在韓國面板產業碾壓以及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崛起下,更是陷入了兩面夾擊的困境。
日韓之爭的“紅利”
縱觀面板產業的發展,往往遵循著新產線投產——產能過剩——面板降價——面板廠虧損——降低產能利用率或關閉產線——產能不足——面板漲價——再次投產的運行軌跡,所以在這一“洗牌”的過程中總有人“出局”,也有人順勢崛起。
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發展還要從日韓兩國之爭說起。
在全球面板產業中,日本和韓國當屬于率先發展的梯隊。自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于1968年研發出第一片液晶顯示面板(LCD)后,日本盯上了這一技術并于1970年進軍LCD這一領域,并先后涌現出精工、夏普等優秀企業;而韓國的起步則較日本晚些,三星和LG于90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投資薄膜晶體管的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
日韓兩國為了搶占市場,由此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97年前后,日本面臨著亞洲金融危機和面板產業低谷的雙重打擊,三星、LG則憑借著前幾年的大幅擴產蠶食了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不過掌握著尖端技術的日本也未就此放棄,其將目光瞄準了當時亞洲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中國臺灣,與當地的合作伙伴簽訂TFT-LCD技術轉讓合同,彌補了日本產能不足的同時獲得了大量專利轉讓費。
與此同時,中國臺灣相關部門在2002年提出了“兩兆雙星”計劃,其中“兩兆”指在2006年,半導體與彩色顯示產業兩項產業的產值各突破一萬億元新臺幣。
在技術的加持以及政策的推動下,中國臺灣面板產業形成了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中華映管和瀚宇彩晶“五虎”的格局。數據顯示,2003到2009年,中國臺灣的面板產業投資金額超過1萬億新臺幣,該地區液晶面板出貨量更是占據了全球40%以上的份額,形成了與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
“五虎”變“雙雄”的無奈
不過好景不長,剛剛熬過2008年經濟危機的中國臺灣面板產業又遇到了2009年的產業下行周期,有產品卻無市場,不得將產能利用率降低至四成。
彼時,中國大陸向其伸出援手,長虹、康佳、TCL等九家電視企業與友達、奇美簽署了交易總額為44億美元的采購合同,總需求量超1200萬片。然而臺企專而以“不愿依靠內地客戶,怕渠道被控”為由低價將面板賣給了韓企,囤積了大量面板的韓企進而坐地起價。這也為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衰退埋下了種子,失去大陸市場的同時經歷了三年(2009-2012)的連續虧損。
除了產業發展不景氣外,參與“操縱市場價格”而被反壟斷機構罰款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因素,瀚宇彩晶便是鮮活的案例。從2001年到2006年期間,瀚宇彩晶和三星、LG、奇美、友達、中華映管共召開53次“晶體會議”,交換液晶面板市場信息的同時協商液晶面板價格。經美國司法部以及中國大陸反壟斷機構查明后,分別處以3000萬美元和24萬人民幣的罰款。此外,瀚宇彩晶也收到了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的罰單。
另外一家“五虎”之一——中華映管的破產則令面板產業唏噓。中華映管成立于全球映像管電視機(CRT TV)風靡的時代,并一度成為全球彩色CRT廠商龍頭。之后順勢進入TFT-LCD液晶面板領域,不過后期布局以智能手機中小尺寸面板為主,產品組合較為單調,加之家族集團轉型難、本身財務體質不佳等因素,在連續10年虧損后于2019年9月宣告破產。至此,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另一顆“巨星”隕落。
而后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經過多輪洗牌,廣輝電子并入友達光電,奇美電子被整合進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面板“雙雄”友達和群創也替代了以往的“五虎”格局。
兩面夾擊的困境
目前,中國臺灣面板產業在韓國和中國大陸的夾擊下,日子似乎并不好過。在OLED占據主流的時代,中國臺灣企業卻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即投入Micro LED研發,不過Micro LED還存在著LED外延片與芯片、大面積化、巨量轉移、良率等技術難題,過高的生產成本也加大了其普及的難度。
以產品價格而言,Micro LED目前更多用于10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電視和商用市場,產品價格較高,在10萬元以上。三星作為MicroLED產能最大、技術最完備、商用產品最多的公司,已發布的110英寸MicroLED彩電價格高達1.7億韓元(約合89.85萬元人民幣),即使消息人士稱三星計劃將今年5月投產的89英寸和101英寸新機型的成本降低約40%,也要1億韓元(52.53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按照這個價格估算,即使是小尺寸寸的家用電視也將價格不菲,短期內難以進入普通家庭。因此,群創、友達等中國臺灣面板廠商在Micro LED的投入短期內難以得到回報。
韓國和中國大陸則早已進入OLED時代。三星Display、LG Display甚至宣布停產液晶面板,除了保留本地的部分生產能力之外,兩家公司基本上告別了LCD市場,專心OLED這個高端顯示市場。
中國大陸方面,京東方、TCL華星、天馬、維信諾等公司近年來大力建設5.5代/ 6代等高世代OLED生產線,并逐漸獲得國際知名品牌企業認可。業內專家預測到2023年,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總產能占比將近46%,屆時將成功取代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應商。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和中國大陸在搶占OLED市場的同時,也從未停止對Micro LED的研發,屆時中國臺灣能否憑借這一技術翻身還需交給時間的驗證,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Micro LED市場也會掀起激烈的競爭。
結語:中國臺灣面板產業顯然已在OLED時代完全失去了競爭力,LCD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被中國大陸崛起的廠商蠶食,雖然Micro LED的前景和風險相伴而行,但這或許是中國臺灣面板產業最后的翻身機會。
觸摸屏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摸屏材料、觸摸屏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摸屏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里查看詳細步驟